王建莉 殷苹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自古就已构建起小学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朴素的语言学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以小学学科为门类边界、以解经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以雅言为主体、以形音义三者的关系研究为核心、以注疏式话语为主要表达的实用性研究体系。它们是当代中国语言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之本源。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需求,我们要努力做好探源工作,构筑中国语言学新发展格局。
在漫长的岁月里,汉民族探究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标识的汉语汉字,称这种学问为“小学”,包括文字、训诂、音韵等分支。汉语在古代是单音节语,缺乏形态变化,记载它的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这要求优先发展文字学、训诂学。自东汉以降,音韵学兴起,逐渐与文字学、训诂学融为一体,以字形、字音、字义三者的关系研究为小学的主要特点。外国语言学里,包括文字学和语言学两大类,语言学有语音学、词义学和语法学等分支,而不像小学那样兼包文字学。比较中外,便可知道小学充分体现了汉民族语言研究的独特之处。
小学围绕雅言形成了完备的学术体系。历史上中国方言区众多,中央政权都使用通用语言来沟通交际。通用语往往就在政治中心所在地,像周代“雅言”、汉代“通语”、明清“官话”、民国的“国语”等,其基础都在北方方言。不同民族内部在各个历史时期还使用少数民族语言。雅言的出现,是我国古代社会力求趋向统一的一种标志。由于《诗经》《尚书》《论语》等经典均用雅言写成,因而古代小学均以雅言的研究为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古人重视汉字研究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语言,力求在全国树立字形、字音、字义的规范,推出辞书的形式来表现。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之类字书,有《切韵》《广韵》之类韵书等,这凸显了雅言的研究模式。
小学通过古代汉语言文字、多样的形式表达理论学术内容,形成了异彩纷呈、独具魅力的话语体系。治小学为解释雅言经典,大儒创造出为各个时代所习用的注疏式话语。《十三经注疏》是经学著作及注疏的汇编,成书年代各不相同,内容博大精深。“注疏”即为训诂,包括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和对注的注解,内容有解释字词、分析篇章、阐明语法、说明修辞手段、叙事考史、解读典章制度和名物习俗等古代文化状况。小学通过解释古代典籍这样的话语体系,保存了文化遗产,也赓续着民族记忆。
清末章炳麟在《国粹学报》(1906年)第24/25期上发表《论语言文字之学》,认为小学是“一切学问之单位之学”“非专以通经而已”,并且第一次提出“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具有划时代意义。此后逐渐以语言文字学替换了“小学”之名,学科发展进入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语言学学科体系基本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理论为基本架构。发展到当代,与国际语言学界相接轨,建设了语音学、音系学、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分支学科。各个分支学科下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
汉字已有三千余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加快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新发展体系,是新时代的又一次革故鼎新,它超越了语言本体的专业领域,是中国当代价值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且具有支撑作用。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的完备程度,远远超越了古代,但传统小学是现代中国语言学的源头,为当前学科的演进提供了遵循。因此在当代,传统小学拥有旺盛生命力,也是中国语言学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源。
(作者分别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