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调查研究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大理洱海保护治理的实践经验

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嘱托、攻坚克难,形成了“洱海案例”和“洱海经验”

中共大理州委政策研究室

生态兴则文明兴。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国家未来,关系人民福祉,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亲临大理视察,作出了“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的殷殷嘱托。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州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嘱托、攻坚克难,拿出“闯”的干劲,展现“新”的姿态,形成了“洱海案例”和“洱海经验”,全湖未发生规模化藻类水华,洱海水质被生态环境部评价为“优”,洱海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坚持感恩奋进,吹响治湖“集结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举全州之力推进保护治理工作。大理州委、州政府坚决扛牢政治责任,主要领导担任洱海州级河长,组建州和流域2县(市)一线指挥部,向流域18个乡镇(街道)派驻一线工作队。全州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团体尽锐出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发扬担当实干、不畏艰难、敢打胜仗的优良作风,落实一线工作法,在洱海保护一线培养选拔干部。

坚持理念引领,当好文明“先行者”。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洱海保护的重要原则,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保护治理全过程。相继开展“四治一网”“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等行动,一体化推进苍山洱海保护治理。实施绿色革命,坚持绿色引领,创建大理国家级洱海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区和洱海海西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园,抓住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成功筹办COP15第一阶段会议,连续举办两届“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洱海经验”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

坚持全民治湖,奏响干群“同心曲”。始终把生态宜居作为洱海保护的重要目标,建设人民满意的美丽幸福城市。党员干部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履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各级各部门已派出工作队员、开展“三清洁”活动(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等,用实际行动参与洱海保护治理。把每月的第一个周六设立为“洱海保护日”,增强群众保护洱海的“主人翁”意识。抓实全民共护洱海宣传宣讲、科普教育,让“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深入人心。

坚持科学治湖,打好治理“主动战”。始终把科学治湖作为洱海保护的重要基础,编制《洱海保护治理科学技术研究规划(2020—2025年)》。依托中国环科院、中科院水生所、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力量,构建了洱海保护治理科学研究、专家咨询、监测观测等技术服务体系。校地共建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开展洱海湖区和流域水质分析评估、污水处理湿地修复实用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为科学治湖提供支撑。推进中国·大理洱海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科研基地建设,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团队合作组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转型科技小院。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2.0版本上线运行,基本实现监测数据、专家意见和行政决策深度融合。

坚持依法治湖,唱响法治“主旋律”。始终把提高治湖法治化水平作为洱海保护的重要保障,制定14个地方性法规,洱海保护的法治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修订《苍山保护管理条例》《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制定《洱海保护治理规划》与《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以及一些配套政策。

坚持系统治湖,共筑美丽“生态梦”。始终把推进“湖泊革命”作为洱海保护的重要抓手,“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保护治理资金超过355亿元。巩固“人退湖进”成果,聚焦水质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改善三位一体,合力攻坚、多管齐下,洱海总体水质由富营养初期状态转为中营养状态。实施湖体透明度提升、入湖河流水质改善、城镇污水管网改造、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美丽河湖创建“六个两年行动”,19座污水处理厂、4660.7公里治污管网建成投运。此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种养旅结合’分区防控模式”入选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典型案例》。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记录走过的足迹,写下历史的华章。通过综合施策,洱海保护治理实现了“五个转变”,即从“环湖造城”向“人退湖进”转变、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转变、从“污染防治”向“生态治理”转变、从“救火式治湖”向“长效化治湖”转变、从“九龙治水”向“合力治水”转变。如今的苍洱大地,山水美如画、祥云天上挂,微风拂绿柳、游鱼戏云霞,开窗有景、出门见绿,呈现出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秀美水彩画卷。

(执笔:施光荣 茶文诗 余务洪)

  • 报头

  • 准确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的影响与内涵

  • 擦亮县域教育品牌

  • 建立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化碳市场的建议

  • 努力做好探源工作

  • 大理洱海保护治理的实践经验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