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专业智能化特色化释放的信号
《光明日报》: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其中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生态修复学、健康科学与技术等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录内专业达816种。新增专业不仅智能化色彩浓厚,而且不少专业特色显著,引发人们广泛关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有四大特点:服务国家战略、瞄准区域需求、强化交叉融合、突出就业导向。近年来,我国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不断增加。我国高校坚持需求导向,快速根据社会需求变化更新专业,培养社会所需要和紧缺的专业人才。从宏观层面看,及时根据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变化进行高校专业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比如,近年来新增专业智能化色彩都比较浓厚,这是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趋势的有力应对,将更好实现专业建设与国家需求的同频共振,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文艺出海 文化扬帆
《人民日报》:“乘风破浪”的网络文学,是近年来中国文艺作品“出海热”的缩影。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电影《你好,李焕英》吸引海外影业公司翻拍,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在海外主流剧集专业评分网站获得高分……从电影到电视剧,从动漫到微短剧,越来越多文艺作品在海外实现了口碑与市场的双丰收。流淌的文字里、银幕的光影间,海外受众深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中国文艺作品,何以风靡海外?文化的链接是首要因素。华夏大地,有江山之雄,有人文之盛。随文艺作品一同传播的,是这片土地所孕育的独特文化符号和价值体系,是历史的脉搏与时代的呼吸。从穿越历史的唐诗宋词、侠骨柔情,到热气腾腾的奋斗故事、社会变迁,呈现在海外受众面前的,是极具异域感的全新文化语境,在其中遨游徜徉,收获的是新奇的审美体验。
本报记者 朱婧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