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调查研究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助力云南资源经济发展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国企改革的主动力

黄海涛

“云南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非常突出,后发动力强劲,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深入挖掘资源经济的潜力,深度推进资源经济的发展,让资源经济成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动力。”省委书记王宁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云南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答记者问中如是说。云南省绿色能源资源丰富,可再生能源资源得天独厚,新能源资源开发潜力也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能源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能源强省的深入实施,云南能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正依托独特的资源、区位和技术优势,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电建昆明院)作为服务国家能源建设的央企智库,积极承担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重任,扎根云南70余年来,坚持发展清洁能源、建设智能工程、致力人水和谐,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长期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勘察设计鲁布革、漫湾、天生桥一级、景洪、小湾、糯扎渡等一大批我国乃至世界水电史上的里程碑工程,率先提出“西电东送”的战略构想,在为东部地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同时,也实现了西部地区的绿色、协调发展。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参与打造全球可再生能源数据库与规划平台建设,走出了一条开放共享的合作之路。在水电领域实现300米级高坝技术、700米级特高边坡加固处理技术等世界级水电难题的全方位突破,积极探索绿色低碳、抽水蓄能、风电改造升级等技术攻关,走出了一条科技自强的创新之路。

能源企业作为绿色发展的坚定践行者,应深刻把握国资央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使命、新任务,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开展《云南省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系统剖析云南绿色能源发展当前困局,从能源、碳汇、交通、旅游、产业融合等方面创造性提出“双碳”模式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建议。大力发展“风、光、储”等新能源业务,加快推进能源供应多元化、能源结构最优化,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和可持续增长极。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造价、效率、环保、生态等要素,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工程策划、设计、施工、交付的全过程。以新型电力系统为依托,以绿色规划、绿色建筑为抓手,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全面有效开展绿色施工建设。加大绿色低碳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承建与参与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绿色建造优势。

中国电建昆明院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创新型企业以及绿色能源领域重点产业领军企业,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动力。在水电领域,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高效能生产力。从大型水电站到抽水蓄能电站,利用信息化和数据化为电站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加大风光水火储一体推进、源网荷储及重点流域可再生能源规划等重点战略性课题研究力度,主动研发高效、环保、安全的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在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领域,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坚持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目标,着眼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加快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转型。在未来能源领域,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科技生产力。构建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联动模式,推动大批原创性、基础性、前瞻性的高新技术攻关取得新进展。

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国企改革的主动力;深挖能源资源本土优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企改革的穿透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我国能源安全作出更多重要贡献。

(作者系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 报头

  • 全力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 防控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安全

  • 以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唱响佤山幸福歌 共谱民族团结曲

  •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助力云南资源经济发展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