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翘楚 通讯员 洪宇宇) 进入汛期以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干部作用,动员各级力量,构建“五个体系”,打好防汛救灾主动仗,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红河州着力构建责任链条体系,州、县、乡、村、组五级党组织扛实属地责任,依托网格化管理,将防汛责任压实到基层干部、网格长、网格员等最末端;明确州级防汛责任人102名,对496座水库(水电站)、97段堤防、87座水闸逐项落实防汛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共730名,并通过建立包保机制,对1.38万“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实行“一对一”结对联系,确保防汛责任不空转。
红河州各级党组织通过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方式认真学习防汛减灾知识,常态化开展防汛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公共场所、进家庭“七进”活动,通过村村响、田间会、院坝会等形式普及防汛救灾知识。全州共开展防汛救灾学习培训16537期,宣传宣讲5.5万余场次,开展转移避险演练9503次,参演人数达77.76万人,有效增强群众防汛救灾意识和能力。
聚焦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江河洪水易淹区等薄弱环节,红河州组织各级党组织将防汛重点地区细化为片、段、组,整合防汛应急员、洪灾预警员等力量,及时发现隐患并进行分析研判,形成风险等级管理清单,共下沉各级干部开展防汛救灾隐患风险排查10539人次,发现河湖“四乱”问题88件。同时,红河州还健全“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和防汛救灾应急值守制度,第一时间将预报预警信息传递到施工工地、村组、居民,特别是对河边沟边、边坡陡坡、田间地棚及山洪灾害、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居民进行全覆盖叫应;健全转移避险机制,制定预案方案,明确转移路线、安置点等。自入汛以来,全州点对点预警“叫应”调度3922次,州、县两级启动防汛Ⅲ级、Ⅳ级应急响应16次,组织群众转移避险1389人次。
为强化专业救援力量储备,红河州建立由81名工程师及以上职称专家组成的水旱灾害防御抢险救灾专家库及590人组成的防汛抢险救灾专业队伍,成立11支180人的抗洪抢险排涝专业队,在全州138个乡镇(街道)、1366个村(社区)党组织建立突击队、服务队,并统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等力量,严格落实平急转换机制,发生灾情就地转为救援骨干力量。目前,2156支防汛救灾抢险党员突击队、志愿服务队共参与洪涝、风雹等抢险救援12起,帮助受灾群众2.19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