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薇薇
9月8日,以“共享产业转移新优势 共建国际合作新高地”为主题的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在春城昆明拉开帷幕。这是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在云岭的二度开花。去年9月,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在昆明启幕,一年来,云南把握发展机遇,立足资源禀赋,突出特色优势,优选聚焦新能源、生物医药、硅光伏、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开展对接,成果丰硕。
从实际情况来看,落地云南的企业里面,无论是新材料领域的企业,还是纺织服装行业的公司,抑或是生物医药及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的翘楚,它们都选择了云南的专业化产业园区作为落脚点。这些园区不仅提供了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还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吸引企业入驻,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动能。然而,产业转移并非简单“搬家”,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仅有政策优惠和区位、资源等优势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尽快补齐各类短板来杜绝“水土不服”的问题发生。
不久前,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条例(征求意见稿)》。这份《条例》很明确地提出,“鼓励产业转出地企业将生产制造环节、新生产线等转移到产业承接地,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转移……”这其中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转移。要知道,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十分紧密,毕竟,价值链的上游(如科技研发、产品设计)和下游(如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环节,虽然不直接参与生产制造,但直接影响着制造业整体水平的高低。如果目标区域具备良好的生产性服务基础,那么这将有助于提升该区域的吸引力,同时,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彼此嵌合、相互成就,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更高的产品附加值,还能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囊括了物流仓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商务服务业,尽管其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独立的服务,但它们却深入渗透到了产业链的各个重要环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国内需求,促进社会就业,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能引导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迈进,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在更高层次上的有机融合,从而促进经济的质量提升和产业的结构优化。对于云南省来说,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和农业的质量效益不高,部分原因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够充分。然而,要成功推进产业转移,使引进的项目能够“接得稳、留得住、长得好”,一方面需要加强与先进地区在产业对接、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弥补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支持先进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与应用;另一方面,则需要勇于攻克自身“痛点”,从培育内生动力上下功夫,积极发展一批技术先进、模式创新、成长性好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推动产业链向更深层次延伸,价值链向更高层级攀升。
产业转移的成功不仅在于数量上的增长,更在于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只有当相应的配套服务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才能实现“转移”与“转型”的同步推进,确保企业在新的环境中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升包括物流仓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为转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撑链条。唯有如此,云南才能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