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张华芝:一根针“绣”出锦绣人生

坐在自家的彝绣经营部里,身着一身红色传统彝族服饰的张华芝正和几名绣娘一起赶制一批订单。只见她拿着一根绣花针在绣布上飞针走线,不一会儿,一片栩栩如生的橙色花瓣就出现在天蓝色的绣布上。

“我现在的绣法是传统彝绣绣法,今年接了一位贵州设计师的服装订单,我帮她在服装上加上刺绣图案,那批衣服还登上了巴黎世界时装周的舞台。”张华芝拿起手机展示着那批订单的图案。提起绣花,她眼里透着自信的光芒。

因先天性软骨发育障碍,张华芝身高只有105厘米且行动不便,只读到初中就辍学在家。虽出身农门、家庭困难,但天生倔强的她一直告诉自己,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家庭的负担。

彝族的妇女人人会绣花,张华芝尤其爱画画、刺绣。16岁时,她就会做绣花鞋、绣花包卖给周围的人,并逐渐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和刺绣技巧。

2014年,张华芝在政府扶持下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在南华县红土坡镇开了一家彝绣店。但当时农村市场消费水平低、需求小,几天都等不来一单生意,只能关店出去打工。

不服输的张华芝来到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城的绣坊,边打工边参加楚雄州残联、南华县残联举办的培训,对市场上的产品需求和理念有了新认识,技艺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

2016年,在县残联和县人社局扶持下,她在南华县城重新开起彝绣工坊,叫来身边的残疾绣娘一起经营。这一次,她瞄准市场创新花样和产品,除了彝绣服饰外,还开发出手包、装饰品等家居用品。她还通过短视频把自己的励志故事分享给大家,吸引了一大批省外订单。

如今,张华芝的店客源稳定,带动了16名残疾绣娘就业增收,还带动了300多名绣娘在家“来料加工”,实现“绣着花、管着娃、养着家”。她被评为省级残疾人就业创业领军人才,带出了4名绣娘入选楚雄州“百名绣女培养计划”。

腿脚不便的绣娘罗菊香从张华芝开店就一直跟随她创业,如今已成长为县级非遗传承人、省级残疾人就业创业领军人才。

自华香因为要照顾孩子上学一直没有就业,张华芝把她招聘来,白天在店里工作,有产品做不完就晚上拿回家做。自华香说:“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还能打一份工贴补家用,真的很感激张大姐。”

楚雄州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楚雄州依托蓬勃发展的彝绣产业,实施了“百名绣女培养计划”,每人资助1万元扶持资金,并通过常态化开展彝绣培训实施创业扶持,帮助319名残疾妇女成功创业就业,辐射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就业。

本报记者 郎晶晶 吴沛钊

  • 报头

  • 匠心雕刻非遗之美 巧手创造幸福生活

  • 李兴君:“小竹编”编织大梦想

  • 张华芝:一根针“绣”出锦绣人生

  • 杨科思:让哈尼服饰吸睛又吸“金”

  • 蒋寿昌:岁月银锤敲出新乐章

  • 王灿华:一份热爱成就一份事业

  • 刀正富:将“泥饭碗”变成“金饭碗”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