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叮……咚咚咚……”走在鹤庆县草海镇罗伟邑村周王屯村间的小路上,此起彼伏清脆的敲打声从一户户人家传出。
巷子深处的“铭轩堂手工作坊”里,王灿华正和几个工匠赶制一批铜制咖啡杯。造型、打样、上锤纹、打磨、淬火……一整套动作下来,密密麻麻、凹凸有致的锤纹錾刻在金光色的铜器上,手工质感凸显出来。
在王灿华的货架上,有各式各样的铜器、银器,款式大方、工艺上乘。水壶、咖啡杯、茶具等手工打造的器皿上,既有龙浮雕、莲花、饕餮纹、五牛图等传统纹样,还加入了龙猫等现代元素。
如果不是来回走动介绍时有点跛,很难看出王灿华右腿装了假肢。37岁的他拿起自己做的一个铜壶说:“做我们这行需要耐心,一把一片式的纯手工铜壶,需要30多次淬火、敲打12万锤左右,3天才能做好。”
然而就是这份“苦差事”,他却乐在其中,还被列入鹤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银器锻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24岁时,王灿华因一场车祸失去了右腿。人生的重大变故让他非常痛苦,但生活还要继续。“腿不方便,我手灵活呀!”由于从小耳濡目染有一定基础,他决定跟随银匠父亲学习手艺谋生。
刚开始学习时,王灿华常常因为太专注,在长时间作业中把手磨出血泡,行动不便更是容易摔跤。但他还是凭着毅力坚持了下来,“时间久了,手上磨出老茧也就不觉得疼。喜欢上这门技艺就不觉得枯燥。”他说。
自己能独立完成作品后,王灿华又来到云南艺术学院学习。他基于自己的理解,在传统造型中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创作出许多年轻人喜欢的产品在网上销售。因为产品设计独特、制作精良,他一个月的销售额最多可达30万元。
在创业过程中,王灿华得到了鹤庆县残联的帮扶,被评为鹤庆县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户,获得了资金扶持,他积极带动其他残疾人通过手艺就业增收。从业10多年来,王灿华带出了80余名徒弟,其中10多人是残疾人。他们很多出师后已经成功创业。
王灿华说,希望更多人通过他的作品,了解和感受到鹤庆银器锻制技艺非遗文化的魅力,为古老技艺的传承多作贡献,也帮助更多残疾人靠手艺自力更生。
本报记者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