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幸福玉溪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元江甘庄番茄丰收——

冬闲田变成增收田

眼下正值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甘庄街道西拉河村的冬季番茄采收期。走进西拉河果蔬交易市场,菜农们正忙着分拣番茄,装筐、运输,一派繁忙景象。

“西拉河村自2015年就开始推广稻菜轮作模式,每年水稻丰收后,群众会在闲置土地上种植茄子、豇豆、辣椒等作物,但因产量低、病虫害多、管理成本高等原因,效益不高。2021年改种新品种番茄后,亩产量可达10吨,效益越来越高,现已发展到40多亩。”西拉河村监委主任方四荣介绍。

方四荣所说的新品种番茄叫“美地一号”,有着产量高、膨果快、病虫害少、口感好的特点,每株自上而下逐渐成熟,可以实现分批采摘,能够持续采收3个月。每年会有昆明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的收购商慕名而来采购。

收购商李金强说:“这里的番茄口感酸甜,契合市场需求,每年我从西拉河村收购的番茄至少有200吨。”

“在村委会干部的带领下,我家的田收完稻谷就种番茄,产量相比其它蔬菜更多,收购价格也更加稳定,每亩番茄每年能卖1.5万元。”菜农龙世英说。

西拉河村海拔647米,年平均气温22℃,水资源充沛,是一个典型的河谷热区,适宜发展蔬菜产业。目前,全村已发展冬早蔬菜250余亩,其中,冬季番茄有40余亩,冬早蔬菜已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产业之一。

“2025年我们村的番茄种植面积计划扩大到60亩。在做好宣传引导、落实好面积的同时,还要抓好技术培训,帮助老百姓通过种植冬早蔬菜增加收入。”方四荣介绍。

近年来,甘庄街道各村(社区)因地制宜,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大力推广轮作技术,发展特色农业,统筹抓好冬季农业生产,鼓励农户种植适合本地的果蔬,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把冬闲田变成增收田,实现一地双收,助农增收。各村(社区)还主动邀请农业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加强服务指导等方式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农业产业的管理质量和效率。

本报记者 李苏榕

通讯员 方璐 刘政佳 文/图

  • 冬闲田变成增收田

  • 报头

  • 一步一个脚印 把蓝图变实景

  • 华宁盘溪化工园区获省级认定

  • 康复健身体育进家庭惠及500名残疾人

  • 破旧赋新 经济发展提速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