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清晨,富源县竹园镇雾雨蒙蒙,富源县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卢俊顶着寒风,来到了位于竹园镇补六村的魔芋种植试验基地——自1979年11月参加工作以来,卢俊大部分时间都奔波在田间地头。
2001年,卢俊调到富源县植保站工作。当时,组织上要求他结合富源的县情,探索开展魔芋病害防治。为摸清富源魔芋病害的现状,他走村入户,穿梭在富源魔芋产区一线。“魔芋连作技术和软腐病防治难题是魔芋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卢俊介绍,“在和群众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我突发灵感,既然魔芋病是从魔芋种子中来的,那我就应该从种子入手,培育出更优良的品种。”
自此,卢俊开始了育种和移种的双向研究,他将魔芋育种基地从富村镇移到30公里外的竹园镇,并在竹园镇补六村建立魔芋种植试验基地。他从魔芋品种改良上着力、提优技术上着手,天天在实验室和田间两头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最终成功选育出“金地魔芋1号、2号、3号”3个新品种,研发出魔芋连作障碍更换品种、增施生红土、施用微生物肥等3套成熟技术并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了富源县魔芋种植的规模化进程。
作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卢俊于2017年退休后并未就此赋闲,而是继续探索研究魔芋种植技术。“种好魔芋的5个关键是种、病、土、草和意识,而我认为意识最关键。”卢俊说,“要发展好魔芋产业,就要把先进的魔芋种植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
为此,卢俊累计在中国魔芋产业相关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魔芋育种、贮存等实用新型专利16项、外观专利2项。这些论文和专利广泛应用于富源魔芋种植、产品加工等,发挥了重要技术推动作用。他还开办“金地魔芋”公众号,宣传推广种植技术。在他的努力和多方支持下,富源魔芋大田生产和病害防控问题得到解决,种芋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随着种植技术的推广和种植观念的革新,富源县的魔芋产业发展迅速。2023年,富源县魔芋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量达20万吨,年产值超过11亿元,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第一,实现了种源研发、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市场销售一体化推进,富源县还获得“中国魔芋之乡”称号,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报记者 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