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花 潮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过 年

党晓培

过年,是充满了仪式感的。

每年春节,我都和父母妹妹回到农村舅舅家过年。在农村过年最有年味,这带着喜色的年味,其实很早就染红了人们的心。

从杀年猪开始,人们就期盼着过年。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一天是传说“老鼠嫁姑娘”的日子。大人前一天就交代,这天不准用剪刀,否则来年会鼠害无穷。

大年三十,才是真正的“年”。

腊月二十九的零点刚过,就到了家家户户“接年”的时候。那时,舅舅和父亲总要放完鞭炮,把“年”接进家门再睡。除夕一早,看到稻场上满地的鞭炮屑,我们知道,“年”已经进了我们家了。

团年饭是除夕的重头戏。香肠、猪头、猪肝、鸡、鸭……统统放进大铁锅,加上花椒、桂皮、八角、香叶,往灶里填进最好的干柴,“咕噜咕噜”声中,诱人的香味钻出锅盖,飘出灶屋。这时,我和表姐会得到尝尝菜是否熟了的福利。平日里只能切片炒了待客的香肠,也能一人得到一小截。刚出锅的香肠,热气腾腾,泛着油光,咬上一口,真是香到骨子里。

一切准备就绪,舅舅和父亲就联手点燃一挂一万响的鞭炮,舅妈和母亲给先人“叫饭”,我和表姐摆好碗筷、酒杯,一年中最隆重的团年饭就可以开场了。代表“年年有余”的鱼,寓意“吉祥如意”的鸡,外婆和舅妈最爱的蟠龙糕,舅舅和父亲喜欢的牛肉,母亲和我们姐妹爱喝的银耳汤……平日里难得用上的大圆桌,碗挤碗、盘堆盘,满满当当摆了一桌子。空气中香味缭绕,一家人喜气洋洋。

吃完团年饭,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捡鞭炮。在放了鞭炮的一地红纸屑里,仔细地翻找还可以利用的鞭炮。有引线的当然最好,可以一个一个炸着玩。没有炸响的鞭炮,同样有用——把它掰成两半,里面残留的火药依然可以引燃,我们点燃它,一边拿着“哧哧”作响、闪着电光的鞭炮,一边转圈圈。奢侈些的玩法,是多掰几个,摆成一个小圆圈,从圆圈的中心处点火,鞭炮们会比着赛转圈圈。

晚上,舅妈和母亲把准备好的新衣服、新鞋子、新袜子给我、表姐和妹妹,我们总是试了又试,盼望着大年初一快点来到,能全身一新地去给亲戚们拜年。我总会仔细地把脚洗干净,穿上新袜子,闻着枕头边的新衣散发的香味甜甜地睡去。

流年似水,不知不觉我成了家,有了女儿,到了而立之年,又过了不惑之年。舅舅、舅妈和父母已年过古稀,慈祥的外婆也在近百岁时驾鹤归去。盼过年的儿时,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去年除夕回湖北,烧得一手好菜的表姐亲自掌勺,侄儿炒了最拿手的尖椒炒肉丝,而我做了最拿手的鸡蛋葱花香菜饼,两盘都被吃了个底朝天。舅舅和父亲边喝酒边夸张地咂嘴,满足、幸福之情溢满眼角。全家举杯共庆,祈愿长辈们健康长寿、儿女学习成绩节节高。

饭后,表姐带全家去看了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街道两旁的大树已经披上华灯。我和表姐每人买了一大捧鲜花。用鲜花装点节日的家,已经成为时尚。舅舅感叹:以前一年才过一回年,现在天天像过年!

一瞬间,我似乎看到时光的底片,从儿时的“大年”拉过来,拉到人丁越来越兴旺的团年的厅堂,拉到越来越繁华的街头、商场。一年又一年,变的是时光,不变的是家的味道、团圆的味道、喜庆的味道。

  • 报头

  • 甲辰溯咏

  • 年味与乡愁

  • 许下的来日方长

  • 过 年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