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豫
人情味才是最深的年味
在我父亲的老家丽江市华坪县,这里的春节年俗充满人生寓意。从初一到初十,按照“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棉”的顺序给不同的动植物过年,这一天不但不能吃它们,还要善待它们。
“一鸡二犬”即大年初一给鸡过年,大年初二给犬过年。年初一这天不能杀鸡,还要喂它们红色玉米。相应的,大年初二给犬过年就是要在这一天善待犬类。“五牛六马”说的是初五、初六给牛和马过年。有人家会在牛角上挂上糍粑,并为辛苦了一年的牛披上一块红布。“七人八谷”即年初七人过年,年初八谷子过年。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在大年初八这一天计划育秧,为新一年的春耕作准备。
我爷爷是传统农人,没受过正式教育,却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以前回去过年,他会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讲《安安背米》。这是广泛流传于当地的关于一个孝子的故事。他喜欢坐在小板凳上讲,佝偻着背,另一只手扶着拐杖。我静静地听着。我曾问过他,年初一为什么是给鸡过年。他说,鸡对人的贡献最大,所以将它排在第一位。后来爷爷走了,但那些关于感恩的年俗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随着阅历增长,才发现老辈人身上那些优点如此难能可贵,他们淳朴、敬畏自然、善待动物、重视农业,平平淡淡地度过了一生。
思绪拉回到我现在生活的昆明城,昆明也有类似的感恩习俗,例如“封门”就很有意思。春节期间在大门外墙贴上印有招财童子骑龙马的封门纸,封门后,任何人都不再出入,然后用同样方式封院里的水沟和井,当晚也不再向沟中倒水,向井中汲水。这寓意着感念身边事物一年的辛劳,在新旧交替之时,让其得到片刻休息。
守岁也是除夕这天的传统,忙碌整年的家庭成员坐在一起,交流情感,顺带给孩童发压岁钱,大家都聊到很晚才睡。但现今这种“专注聊天”的好习俗已渐行渐远,“守岁”更多变成了守“手机”的岁。现在过春节,一些家庭连年夜饭也由餐馆代劳了。事实上,家庭成员分工协作、准备年夜饭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情感交流;春节年货街也不再不可或缺,大家更关注网购和年末打折促销,抑或外出游乐。
以前物资匮乏,缺的是年货,现在过年有的是年货,却感觉少了点年味。什么才是年味?或许就像作家冯骥才说的那样,人情味才是最深的年味。
时光回转话年俗
竹枝词是古代巴蜀民歌演化来的一种诗体,清末雅士曾撰写过许多昆明年俗竹枝词,从中能够一窥浓浓年味的昆明旧时光。
“时近年节且上街,近日楼前买红梅。瞥见子间兜裙屣,上市传呼饵块来”——近日楼旧称“大南城”,是彼时昆明最热闹的年货街。“子间”是官渡一个地名,这里盛产最好的饵块。子间饵块的美味令人欲罢不能,成为年货街上的抢手货。
“玩具摊摆满琳琅,面具铜锣与刀枪。压岁钱花样样买,崩硐吹过三牌坊。”——文明街是旧时“玩具一条街”,昔日少年得到压岁钱,买木制刀枪、烟花爆竹、猴王面具,蹦蹦跳跳地吹着崩硐,来到三牌坊前尽情玩耍。
“门换新联户换朱,还舂饵块备香厨。华堂草舍春都到,碧绿松毛匝地铺。”——这首竹枝词透露出昆明人春节喜好吃饵块,以及在堂屋铺松针的年俗;“金钱鼓子霸王鞭,双手推敲臂转旋。最是村姑歌小调,声声唱入有情天。”描写老昆明舞龙灯、办歌会、唱花灯的喜庆场面。而在汪曾祺先生《昆明的年俗》一文中也提到了“铺松毛、贴唐诗、劈甘蔗、嚼葛根”等老昆明年俗。
汪曾祺《昆明的年俗》中曾写昆明春节很多人家“铺松毛”。松毛指马尾松的针叶,铺在屋内,满地碧绿,一室松香。昆明风俗,亦如别处,初一至初五不扫地——扫地就把财气扫出去了。铺了松毛不唯有过节气氛,也显得干净。昆明城外,遍地皆植马尾松,松毛易得。
铺松毛是昆明一个特有年俗,据说源于彝族群众对松树的崇拜。松毛铺在正堂内,满眼绿色,清新的松香气味,预示着来年清吉平安。随着城市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也在改变,过去松毛专门有人挑来卖,现在要找一些松毛实属不易,同时由于松针会分泌油脂,粘在墙壁和地板上不易清扫,故也不大适合现代居家环境,铺松毛的习俗也就逐渐式微了,如今依然延续铺松毛习俗的地方,大概也只是在一些乡间村社罢了。除了铺松毛,昆明人春节期间还会买些水仙花,水仙花只在过年期间开放,芳香四溢,以前景星花鸟市场就有很多水仙花售卖,为讨吉利,大家都喜欢挑选有6至8个花苞的水仙花。
“打醋炭”哪怕放在今日也是一种十分科学的空气消毒法。除夕之夜,往火盆里烧红的炭和松针洒醋,用醋的蒸汽来净化空气,之后把火盆拿出大门倒掉炭灰,寓意着晦气被彻底驱除。以前阳宗镇送大香的日子也会打醋炭,烧高香的队伍浩浩荡荡,童男童女抬着装满松毛、柏枝的火盆开道,年轻人抬着大香紧随其后。队伍里有抬纸扎大马、唱关索戏的,也有耍狮舞龙、跳烟盒舞的。队伍路过村庄,沿途人家都要在家门前用火炭燃一盆松毛,同时洒入醋,这样来年就会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汪曾祺先生曾用清新笔调描写他在昆明过春节时的经历——昆明较小的店铺的门面大都是这样,下半截是砖墙,上半截是一排四至八扇木板,早起开门卸下木板,收市后装回木板。过年不卸板,板外贴万年红纸,上写唐诗。此风别处未见。初一上街闲逛,沿街读唐诗,亦有趣。
除了贴唐诗,昆明还曾流行过贴岳飞和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画像。和全国各地一样,早前昆明春节贴的门神不外乎尉迟恭和秦琼。抗战期间,国难当头,一些老百姓甚至已贴不起年画,但过年总得营造点氛围啊,于是政府印制了一批民族英雄的年画,免费发放,这获得老百姓一致拥护,也提振了保家卫国的士气。
昆明人历来不缺少娱乐精神,汪曾祺先生在昆明生活的7年间,就经常见到春节“劈甘蔗比赛”的场景。
“唉,你不行!才劈到一半。”“么你来整嘛,我看你给劈得断!”七八个伙子操着一口憨醇的昆明话,凑钱买一堆甘蔗,将甘蔗立在地上,用刀尖压稳,趁甘蔗未倒之际,一刀劈下,看谁能将立着的甘蔗从头劈到尾。
另一个与甘蔗相关的年俗是“翻梢”。在除夕晚上用一颗甘蔗把门顶起来,年初一时,把甘蔗的梢翻过来,意味着新一年“翻身”,时来运转。据说这个习俗源于明清。此外,甘蔗像竹子,便有了步步高升的含义,加上味道甜甜蜜蜜,象征新一年的日子甜蜜又发财。翻梢也是现在较多人依然坚守的年俗,因为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美好的含义还很多。
正月期间,昆明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庙会,其间支起秋千架供大家玩耍,青年男女们也借机寻找意中人。不过最热闹的是正月初九的金殿庙会,传说这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庙会摊子延伸好几里地,其间汇聚杂耍、高跷、耍狮子、对山歌、唱小调等表演。赶庙会其实就是郊游,过年总不能天天“宅”在家里。旧时昆明人赶金殿庙会,都是自带饮食在山上野餐。庙会卖葛根的商贩也很多。巨大的葛根放在砧板上,小贩沿横切面切成大而薄的片。葛根有清凉功效,过年燥热食物吃太多,买上一两二两,嚼在嘴里凉丝丝,带点苦味,却很回甘。
文明街的春节庙会也很有趣,这里是孩子们的“嘉年华”。文明街是旧时的“玩具一条街”,售卖木制刀枪、万花筒、洋尿泡(汽球)、不倒翁,“崩硐”(玻璃制吹响器)、烟花爆竹、猴王面具等玩具。购得心仪之物的娃娃们,蹦蹦跳跳地来到三牌坊前,尽情狂欢。此外,以灯为主题的庙会从古至今也不少,当时最热闹的灯会并非翠湖、大观楼。一些老昆明人回忆,以前昆明最热闹的灯会在正义路。正月初十之后,水景灯、走马灯、宫灯、花篮灯、鱼灯渐次亮起,正义路的夜晚变得流光溢彩。但最畅销依然是小红灯笼,几乎每个孩子人手一盏。游人观灯、买灯,通宵达旦,灯会一直持续到元宵,这也是那些年老昆明人为数不多、一年中最丰富的夜生活。
旧时杀年猪,一头猪就是一整年的肉菜。由于没有冰箱,便会将部分肉腌制成火腿,剩下的炸成酥肉,这样既方便保存,也方便炖入各色蔬菜。一些昆明人都有过这样的回忆——大人炸酥肉时就跑到锅边等着,香喷喷的酥肉一出锅就迫不及待地用手抓着吃,结果嘴巴都被烫出泡来。
年猪的肥膘除炼油外,人们会把肥肉切成方块套上白糖蛋液下锅炸至金黄,成为一道肥而不腻的香甜小吃。勤俭持家的主妇们还会用剩下的油炸一些荞丝、花生、洋芋片,这些都是过年时最受欢迎的家常零食。
“吃长菜”依然是现在许多老昆明人的习惯。长菜要选经霜冻过的白菜、苦菜、芹菜、青蒜、茴香等。白菜意为清白,苦菜寓意吃苦耐劳,芹菜有“勤快”之意,茴香是回味甘香,青蒜则代表了“精明会算”,市井人家的家风家训以及来年的憧憬全都在长菜里了。长菜寓意“长长久久”,因此不能用刀切,必须一根一根完整地煮。煮长菜的汤底要用高汤,有的人家会用整鸡来煮,把鸡嘴用线拴牢,因为这只整鸡是要用来供奉祭奠祖先的。一锅长菜往往要吃好几顿,吃到元宵节发酸了也不怕,老昆明人要的就是这股酸味,加点辣椒,就着蘸水继续吃,反而成了另一种风味美食。
过年吃饵块仅为云南特有,外地几乎找不到。与江南的年糕用米粉制作不同,饵块是用米饭做的。饵块方便美味,或煮或炒,或卤或炸,最经典的做法莫过于用老腊肉、腌冬菜、青豌豆、甜酱油一起炒,口感咸香爽滑,可当主食,还能下酒。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年菜已有了众多选择,但在老昆明人心中,过年一定不能没有饵块。去看看过年前夕饵块门店如雪花飞来的订单就知道,昆明人的饵块情结是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