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苑丹
“南塔对北塔,城在中间夹;东有校场坝,西有庆丰闸。”古老民谣寥寥几笔,勾勒出旧时牟定县城的远景。
自新昆楚大高速路穿境而过,区位居中、交通却不占优势的牟定成为大滇西旅游环线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四大走廊”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开始,这座线条粗粝的小城便渐渐明媚起来。
南塔北塔依然遥相守望。南塔位于县城东南6公里处的磨盘山顶,修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道光四年因倾圮重建。南塔高15米,塔基边宽4米,为九级正方锥体形密檐石砖塔,又称“文明塔”“文昌塔”。北塔位于城北白塔小学内,始建于明天顺元年,高13米,塔身四面设龛。南塔北塔为牟定文脉昌隆而建,镌刻着牟定文化的烙印。
随着县城不断扩大,东边的校场坝落入城中,变成莹润的化湖。化湖是县城所有灵气的来源,是“县城之眼”。“化湖”谐音“化福”,寓意为人民谋福。一湾碧水婷婷袅袅,湖畔花木清新怡情,湖边沙滩是小孩子玩耍的乐园,环湖步道是人们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化湖是牟定县城建设的大手笔,若不是亲身经历,谁能想到当年的荒郊野坝成了眼前这般模样。我在县城上初中时曾到校场坝一游,当时校场坝是城外的一个小坝塘,坝埂荒草丛生。走过坝埂时,草丛里传出窸窣的响动。我走近水边看,坝塘里波光粼粼,看明白后吓得倒吸一口气,水面上一跃一跃的,竟是数条大小不等的小蛇。小蛇伸长脑袋从水中奋力跃上来,像是想透一口气或享受一下阳光。这时我明白了草丛里各种蹊跷的响动,害怕得拔腿就跑,从此再也不敢从坝边经过。
而今,化湖是县城的一泓秋水,如古代仕女,端庄又灵动。化湖周边,一个个小区拔地而起,化湖人家、化湖世居、金化湖园,住在这里的人们,开窗见湖、出门游湖,与湖相伴、与湖共舞,如何不舒心、惬意!
我会在每天清晨绕化湖跑两圈,看太阳把湖面染成深红、浅红,然后白光闪耀,迎来新的一天。暮色四合时,我沿环湖步道散步,看一路彩灯环绕,一湖星光熠熠。夜幕下,化湖广场的灯如约亮了,身穿粉蓝衣裳的彝家“阿老表”调好了弦子,身穿各色花衣裳的“阿表妹”聚拢过来,十指相扣围成圆圈,跳起了左脚舞。“月亮出来啰,月亮展笑脸,我们大家一起跳,歌唱丰收年。”欢快的左脚调,热辣的左脚舞,化湖广场歌舞飞扬。不断有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融入这片歌舞海洋。左脚舞的圆圈越来越大,圈子越来越多,男女老少,穿彝族服装的、不穿彝族服装的,专业的、业余的,无不迈开脚步,欢乐起舞。
滇中牟定,左脚舞城,快乐的节拍,是生命的律动。牟定境内生活着哩颇、罗罗颇、纳苏颇三个支系的彝族。但在化湖广场这个大舞台上,各彝族支系、各民族之间不分彼此,尽情歌唱、尽情舞蹈。
庆丰闸也在向县城靠拢,它摇身一变成了庆丰湖。在城西,背靠化佛山的苍翠山峦,晴天碧影澄净,阴天水墨云烟。漫步湖边,休闲观景,鳞波读湖,天地行人小,山水一明眸。
有化湖和庆丰湖的润泽,县城出落得清丽脱俗。城中街道宽敞通畅,路面干净整洁,绿化考究,房屋错落。县城建设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植入,更是让小城在清丽中透着雅致,漫着乡愁。
从化湖出发,往东是彝和园,一座仿明清建筑的彝族建筑群、彝族文化的大观园。茅州古衙、古戏台、定远桥、葫芦海,穿过历史风烟古貌新颜,园内彝绣灿烂彝弦声声。走在浑厚古朴的石板路上,顿感岁月深情。若是遇上牟定传统节日三月会,园中更是左脚歌舞不歇,花枝荡漾,热闹欢畅。
往南是茅阳古镇,这座灰瓦白墙的古镇是当年杂乱不堪的十字街的化身。古镇不仅保留着老十字街的烟火气,更有一番江南水乡之韵。我住在其中,闲时总喜欢往窗外看,探寻这座烟青色古镇的前世今生,看古镇中高过房顶的黄连茶春绿秋红,共享小城的清幽与美好。
因一次相遇结缘一座城,因一个人爱上一座城。而我,应该是在左脚舞敞开胸怀舞动生命那一刻起,爱上了脚下这片土地。曾经藏在深山的左脚舞,而今光彩夺目,展示着情和美。满城皆跳左脚舞,而牟定城像一个青涩女子初长成,落落大方,自信从容,这是牟定城的时光律动,自然中流露着生命之美,让人不得不倾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