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盘龙区人民医院中药房配药师徐婕——

从梦想岔路到医途坚守

徐婕是盘龙区人民医院中药房的配药师。在不大的玻璃窗口后一遍遍核对药品,仔细告知病人服药方式,从手写记录到电脑盘点,在无数种药品的陪伴下,她已经工作了近30年。

与所有的青年人一样,年轻时的徐婕希望未来能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她喜欢摄影,“按下快门,每一个瞬间都是独一无二的,希望可以带着相机走遍大江南北”。

那时,医学专业开始招收文科生,并提供一些补贴,父母便让徐婕选择学医。听从父母的话,她选择了药学。

徐婕刚工作时的中药房,只安装了几个旧版盘点软件的厚重设备。每年的年终盘点,他们需要对各类药品的数量、规格、价格等进行汇总整理,并将其录入系统,最后上报。

“这对细节的要求很高,不同药物因为加工方式不同而药效不同,成为两种完全不相同的药,但名字却很相似。”徐婕介绍,后来,中药房引进新的更好用的电脑,并更新完善系统;传统熬煮中药的方式也不再是唯一,颗粒型的制式中药开始在药房占据了更多空间。再后来,中药房引进智能配药系统,中药房有了一种奇妙的感觉——听见的是机器处理药物的轰鸣声,闻到的是幽幽的药香。

每当徐婕空闲下来,看着这些机器不停运转,总是会有一种恍惚的感觉,虽然药房还是老旧,但是新的东西好像在潜移默化地消散过去的气味。

过去,中药的药方以手写为主,徐婕和很多人一样,总是调侃药方上的字迹“狂放”“谁也看不懂”。逐渐地,她也成了人们口中“有魔力”的人,只要一眼就能准确分辨出药品的名字和剂量。

而现在,这种“魔力”好像不需要了。手写药方变成了电子版,字体清晰又方正。但在徐婕看来,手写的药方更有人情味,每位医生所写的方子都是不同风格的,有的粗犷,有的清秀,从中可以看见不同性格的灵魂。

工作近30年后,徐婕偶尔会发现,其实自己很久没有想起过“成为摄影师”的梦想了,只是埋在心底的某一处,偶尔想起,会遗憾地觉得自己曾经喜爱过摄影却从未为这个爱好留下一点确切的痕迹。

曾经被捧在手心的东西如今在徐婕心中的位置,有点像自己所工作的地方,位于医院的一隅,地方不大,却很重要。

本报记者 吴沛钊

  • 报头

  • 探索泌尿医学 守护生命之泉

  • 从癌症患者到医务社工

  • 从梦想岔路到医途坚守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