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花潮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怒江遐想

左金惠

怒江最后的出境处在芒市中山乡,百闻不如一见。

想起采风路途的颠簸,我心里有些发怵。此次的采风地点中山乡鲍六渡口和105号界桩都很吸引我,怒江流过那里,更名改姓,去往异国。

早听闻中山乡有个鲍六渡口,没见到之前,我有很多想象。想象怒江在此以一泻千里的架势从高耸入云的山巅跌入无底洞里,不见踪影;或是江水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流入他乡,一路左突右冲跌跌撞撞地奔流而去;或是波涛汹涌、浊浪滔天,一路狂揽无数支流和树木乱石,奔向异国而去……这些都是我对怒江出境的遐想。

对于中山乡来说,多云天气是最适合游览的。我们一路呼吸着干净清新的空气,向中山乡出发。山路弯弯,车子在弹石路上扭来扭去地行驶着,耗时三个多小时,终于把一座连着一座的山甩在身后。中午12点,我们一行10人顺着国防道往乡政府东南方向行驶没多久,便在峡谷边停下车来。峡谷下流淌的是怒江,水势汹涌浑浊,对岸树林里的两三间房舍清晰可辨。沿着峡谷走,小路狭窄,不敢走神,偏又看见脚下的怒江边停泊着的两艘渡轮,说是拉甘蔗的渡轮,糖厂停榨期间船就泊在江边。

在怒江和芒杏河(曼幸河)汇合之处的岸边树林里,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重要界桩——105(1)号。见过雪山里的界碑、山林间的界碑,江河边的界碑对我来说还是头一次见。105(1)号界桩就那样默默地站在那里,寂寞时听江河的呢喃、两岸忽急忽悠的风声、划过江面鸟儿的鸣叫声;春看两岸人民忙碌的身影,夏看两岸绿意盎然的山林、秋看两岸硕果累累的秋色,冬看朦朦胧胧的山色,它就这样日夜守卫国界,目送远行而去的怒江。

在奔涌不息的怒江和芒杏河汇流之处是芒市海拔最低的地方,海拔528米。界桩右边清清爽爽的芒杏河轻盈流畅地流入滚滚而下的怒江,两个不同色彩的江水在最低海拔处交汇,再一起向南流去。怒江流经德宏州14公里,这里是最后的怒江,也是远游他乡的出发地,出境之后,怒江的名字变得温文尔雅、婀娜多姿。

鲍六渡口就在105号界桩不远处,都在怒江岸边。溯江而上,我们要走完怒江在故乡的最后14公里流经路段。两岸山高谷深、树林茂密,若能听到一两声长臂猿的吼叫或目睹自由穿梭在林中的长臂猿那就更完美了。我们沿着岸走,道路杂草丛生。不见身影的怒江也在两岸山谷之间流淌着,不声不响。突然间,我想起一段传说:从前,怒江和瑞丽江是好友,两江同心协力一路并肩流向高山峡谷险滩,还曾信誓旦旦过:“我俩要永远情同手足、不分离,一起奔向广阔无垠的大洋!”就这样,他俩从北到南,并肩携手欢快地向前奔流着。当他们流到腾冲地段时,瑞丽江猎到了一头野猪,满心欢喜地分给怒江一份。后来,怒江也猎到一头豪猪,同样回赠瑞丽江一份,但是,当瑞丽江看到带有豪猪刺的肉时,却埋怨道:“哎!刺都这么粗壮,肉才这么一丁点,真是……”为这事,瑞丽江背信弃义竟不顾亲兄弟般的情谊,毅然决然与怒江分道扬镳独自向西南方向流去,从此,瑞丽江流向大洋的梦想也随之破灭。而怒江却坚定信念、坚守初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最终奔入浩瀚无垠的大洋。

世间万事皆如此,只要笃定目标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终有实现夙愿的那一天。怒江就像一面镜子展现在我们眼前,不屈不挠,一路向前。

中午1点多,我们来到万马河三级电站,这里是万马河汇入怒江的交汇处,也是怒江流入德宏境内的起点。万马河,只听名字就能让人联想起这河一定是万马奔腾般来势汹汹的河流,可呈现在眼前的万马河却是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的小河,小心翼翼地流入奔涌而来的怒江。这时的怒江并不因万马河的加入而欢呼雀跃,依然不骄不躁缓缓地流着,也许它在沉思,或是在忧虑他的前程,毕竟不远处是他的另一个起点,远走他乡的出发地。

走完怒江流经德宏州的最后14公里,我们也得启程奔赴高山,继续前行。

  • 报头

  • 虎头山上悼英烈

  • 怒江遐想

  • 巧家之美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