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秃尾河畔,顺着盘山路驱车而上,便能看到石峁遗址。这座4300年前依山而建、随山起伏的黄帝部族都邑,至今依旧气势恢宏。
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组成,城内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城墙全部用石块在山峁之上垒筑而成,用石量超过20万立方米。巨大的工程量,显示出统治集团具备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和调动能力。石峁遗址于2020年入选美国考古学会《考古》期刊世界十年十大考古发现,2021年入选我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马栏革命旧址司法保护基地、神木石峁遗址司法保护基地、周秦汉唐宫殿遗址司法保护基地……截至目前,陕西省已建立环境修复、文物保护等司法保护基地107个,并积极探索“遗址保护+文明旅游+巡回审判”司法服务新模式。
为何要成立司法保护基地,以司法之力护航文旅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说:“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的显著标识,也是巩固民族记忆、凝聚民族力量、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陕西是驰名中外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大省。为了更好地守护民族文化瑰宝,陕西省法院系统运用刑事、民事、行政诉讼审判职能,依法审理涉及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类案件,推进文物司法裁判规则体系和审判专业化建设,努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筑牢安全防线。
“司法保护基地涵盖文物和文化遗址保护,文创产品、商标、域名等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信息共享、法治宣教、人才双向培养等功能。在文创产品打造的前端,司法部门就可以介入,除了对文创产品进行司法保护外,还可以加深司法部门对文旅产业司法问题的了解。”巩富文说。
巩富文建议,通过“文化遗产+产权”模式,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活力。文创周边产品是文化遗产利用的重要载体,应大力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增强传承人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遏制产品品牌被抄袭或仿冒,确保文创产品开发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赋予文化遗产产业持久且鲜活的生命力。
陕西日报记者 李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