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怡文
近年来,昆明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持续下降,但打防形势依然严峻。为逃避打击,诈骗分子在引流渠道、资金转移等方面不断更新变换手法,通过定制化、剧本化的手段行骗并转移资金,绕过“两卡”监管,让人防不胜防。昆明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构建起“一点发起、多点开花”工作局面,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揭露诈骗手段,做实防诈提醒,有效遏制发案。
引流渠道更具欺骗性迷惑性
昆明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昆明市电诈高发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刷单返利类诈骗,主要针对年轻人、女性群体,利用兼职返利等噱头骗取受害人转账;其他类诈骗,比如招嫖类诈骗主要针对男性群体,机票退改签诈骗主要针对经常购买机票的人员等;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主要针对年轻人,通过发布虚假的网络购物和服务的信息,引导受害人脱离购物平台在线下转账,骗取钱
资金转移多样化隐蔽化
“要不是民警及时帮助,我真以为带着这些现金去到那里就能发大财了。”去年底,依托警银联动机制,昆明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反诈中心联合昆明虹山派出所、莲华派出所帮助一名群众挽回损失220万元。
案发当天,五华分局反诈中心接到富滇银行某支行推送的一条大额取现存疑线索:一名客户到银行柜台取现220万元,声称用于虫草经营生意。接到线索后,分局反诈中心启动应急预警,立即向昆明市反诈中心报告,同时联动属地派出所开展见面劝阻核查工作。经在场民警反复耐心劝说,当事人终于意识到被骗,最终在民警陪同下,将220万元现金存入银行账户。
昆明市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此类案件主要是诈骗分子通过诱骗、利用受害人将现金进行转移,绕开“两卡”监管,达到洗钱的目的。近年来,诈骗方式不断翻新,诈骗分子开始诱骗受害人从线下商城购买黄金直接邮寄到指定地点,从而快速转移被骗钱款的“线下取现”案件逐步增多。还有诈骗分子要求受害人购买大型商超购物卡后转移涉诈资金,诱骗受害人购卡后提供其卡密或者派人上门取卡、邮寄卡至指定地方等,再通过线下异地门店消费或通过线上二手交易平台将卡出售的方式进行套现洗钱。
此外,近年来冒充公检法的工作人员,以及冒充上门提供安装设备等服务人员的骗局不少。对此,昆明警方分析,高学历、高知,不代表不会被骗,任何年龄任何学历的人群,都有可能遭遇电信网络诈骗。主要原因是普通群众对公检法等执法部门执法流程不熟悉,仅靠日常积累的常识不足以应对,加之骗子为了达到目的,通过剧本化、定制化的演绎,更让其有了可乘之机。
反诈宣传筑起屏障
针对诈骗类型多、手段不断翻新的实际,昆明市公安局对易受骗群体进行了定制化宣传。针对学生群体,主要通过校园讲座、有趣的短视频进行宣传,让其警惕游戏交易、物品交易不要脱离官方平台、不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银行卡电话卡、不参与帮人拨打电话,帮人取钱转账等的可疑兼职;针对老年人群体,通过社区民警入户宣讲,子女协同教育,在社区、公园等地方张贴反诈提示进行宣传,让其警惕出租出借自己身份证办理银行卡电话卡给他人使用,警惕老年人独自取现大额现金、大额转账,警惕有人入户安装不明电子设备等;针对中年群体,通过公司企业等行业联合进行宣讲,让其警惕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等。
自去年以来,为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势头,全面增强人民群众反诈意识,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昆明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联合运营商、学校、银行等单位开展反诈宣传6264场次、面对面宣传受众达230万人;反诈宣防构建起“一点发起、多点开花”工作局面,通过群发机票退改签类短信方式揭露诈骗手段,做实防诈提醒,覆盖人群超4000万,有效遏制发案、全力减少损失。为精准防骗,昆明市公安局还针对本地不同年龄段高发的诈骗案件类型针对性进行“定制短信”提醒,截至目前,发送短信800万人次;针对高发突发案件类型制作手机视频彩铃全市投放,受众人群达1000万人次,收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