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省博物馆,观众不仅能透过文物感受古滇文明,还能在文创店亲手打磨一枚铜镜、制作一幅掐丝珐琅彩画,品尝一支以革命文物为灵感的“手雷雪糕”。近年来,这座位于西南边疆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以“展览+活动+非遗+文创”的创新模式,让文物“活”起来,更让文化消费火起来。
蛇年春节期间,云南省博物馆文创店的部分产品一度脱销。这一现象背后,是博物馆从文化殿堂向生活空间的转型,也是文化消费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的升级。
2016年,在国家推动“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的背景下,云南省博物馆加入全国92家文创试点单位,开启了开发原创文化产品的高速发展期。如今,云南省博物馆在售的文创产品已超过千种,且年均新增百余款,覆盖首饰、家居、文具、食品等生活场景。
“文创不是简单复制文物,而是用现代语言重述历史。”云南省博物馆文创开发中心主任蔡雪表示。例如,镇馆之宝牛虎铜案上的凶猛老虎变身为呆萌的“我不是胖虎”IP形象,引得消费者直呼可爱;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被制成18K金项链,供不应求。这些产品不仅拥有文物元素,更通过IP化、实用化和互动化,让历史文化触手可及。
非遗技艺与文物的融合,是云博文创的另一大特色。在二楼DIY专区,参观者可体验掐丝珐琅彩画、锡工艺品制作、铜镜打磨等项目。以铜镜打磨为例,消费者通过亲手打磨紫铜镜面,既还原古人以铜镜正衣冠的仪式感,又寄托对学业、健康的现代期许。“消费者买的不是产品,而是参与感和文化认同。”蔡雪说。云博文创体验活动仅需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材料包即可参与,活动的流程不断优化,消费者的参与度也不断提高。
目前,性价比高、轻量化的文创成为消费主流。如瓦猫冰箱贴、文物钥匙扣、印章本等商品很受欢迎。但消费者并非一味追求低价——质感和故事同样重要。
“消费者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蔡雪分析,年轻一代更看重产品背后的文化叙事。“文创不仅是一件商品,它还应该承载着文物的价值和历史故事,以一种更容易让大众接受的方式出现。与其说是做好一件文创产品,不如说是大家共同在讲好一件文物的故事。”
从文物守护者到文化创新者,云南省博物馆的实践印证了一个趋势:当传统文化通过创意和科技焕新,不仅能让历史和当下交融,更能激活消费潜力。正如蔡雪所言:“博物馆文创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彩虹桥,它拉近了文物与观众的距离。”这座桥,正将博物馆的小众情怀转化为大众文化市场的新刚需,书写着文化消费的大文章。
本报记者 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