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激活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

赵金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乡村产业发展体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命题。

构建长效机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机制。一是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产业振兴需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发展“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通过“负面清单”引导市场主体选择适宜产业,结合生态保护延长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在产业规划中,需将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整体布局,动态调整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培育优质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强化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协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要素自由流动提升效率;政府则需完善基础设施、监管体系及金融支持。完善信贷、保险等金融工具,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风险防控保障。

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综合效益。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强调多元融合,需突破单一产业局限,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一是延伸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环节提升附加值。将产业发展融入区域经济,形成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条。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促进产业跨界融合。二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既壮大产业规模,又通过就业培训、订单农业等方式增强农户内生动力。需规范合作社运营,清理“空壳社”,完善股权分配和利益联结机制。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产业发展需让农民共享增值收益,避免“富企业穷农户”的现象。一是创新多元带动模式。除资产收益分红外,推广直接生产带动、就业创收等模式,增强农户参与度。通过技能培训提升低收入群体就业能力,引导其融入产业链。二是建立动态利益调节机制。政府需监督企业与农户的契约履行,确保收益分配公平。通过行业组织规范市场,保障“有效供给”与合理定价。

强化政策与制度衔接,优化过渡期保障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相关政策需渐进调整,避免“急转弯”。一是分类处置特惠性政策。对临时性政策逐步退出,将成熟经验纳入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同时,延续产业用地、资金倾斜等支持措施。二是健全考核评估体系。完善责任制,建立涵盖生态效益、就业带动等维度的产业评估标准,推动政策精准落地。

优化要素支撑体系,激活产业发展动能。破解要素制约、激活产业内生动力,是实现乡村产业由“短期输血”向“长效造血”跃升的必由之路。一是强化人才支撑,培育本土人才,吸引返乡创业群体。建立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将技术专家转为长期服务队伍。二是加大科技与资金投入。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建设田头市场、仓储保鲜等设施。整合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产业。

产业振兴本质是从“输血”到“造血”的一个过程,需兼顾短期巩固与长期振兴。通过机制创新、融合发展和要素优化,方能实现乡村产业的质效提升,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经济基础。各地应因地制宜探索路径,将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制度优势,书写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日照市委党校)

  • 报头

  • 在破解社会主要矛盾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 坚守人民立场铸牢影视文化守正创新之魂

  • 激活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

  • 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 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