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党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古城区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群众增收有门路 社区治理更有力

新华社区 供图

聚焦

近年来,丽江市古城区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盘活闲置集体经济资产、引进龙头企业联农带农,让群众增收有门路、社区治理更有力。

贴心服务育龙头 聚焦产业延链条

2017年,丽江万农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在古城区七河镇成立,七河镇党委、镇政府为企业提供“保姆式”全过程贴心服务。公司中药材种植基地在当年顺利落地,建成中药材资源库、种子育苗区、种植示范基地,为群众提供了现场观摩、技术培训、示范种植平台。万农公司发展初期流动资金不足,镇党委、镇政府与企业共同争取乡村振兴产业扶持资金、政策性信用担保资金等,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加强与省区市各级部门沟通协调,主动帮助万农公司与云南白药集团洽谈对接业务,形成“政府+万农公司+白药集团+村级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的产业联合体联动发展模式,万农公司从一个小微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2021年,七河镇顺利争取到省级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0万元,支持古城区10个村(社区)发展集体经济。七河镇集中项目资金“共办一桌席”,2023年,10个村(社区)共同入股的七河农特产品加工厂建设完成,并租给万农公司等企业使用,不仅解决了中药材加工难题,同时为1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2024年,七河镇争取到省级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280万元,修建了七河玫瑰加工厂,为4个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4万元。依托两个加工厂和中药材、魔芋、食用玫瑰3个特色产业,七河镇形成了“政府+企业+村级综合服务公司+农户”的党建引领、产业联合体联动发展模式。

七河镇乡村振兴办主任段彪介绍,目前,七河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联农带农机制,已经成功引进建乙、旭辰等10家企业,有效支撑带动特色养殖业、种植业发展,为群众提供就地就近就业岗位1000余个,切实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厘清发展思路 拓宽增收渠道

近年来,古城区大东乡积极构建“1+4+N”现代化肉牛产业体系,即以标准化养殖为核心,聚焦生态育肥、技术推广、保障体系、市场拓展四大关键领域,培育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整合涉农资金700余万元,实施“粮改饲”工程,养殖成本下降18%,生态草场覆盖率提升至65%,全乡肉牛存栏量超过3200头。引进一批新品种西门达尔牛,通过品种改良、饲草补贴、畜圈改造等方式,有效促进村集体增收,为农户养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养牛的农户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贴息贷款,农户自己购牛养殖;还有一种是村集体购买育肥牛,由农户代养。目前,白水村农户代养的肉牛有80多头,肉牛总存栏约1000头。”白水村监委会主任和国昌介绍。

烤烟是大东乡支柱产业之一。今年,大东乡党委提前谋划,研究决定搭建村集体烤烟服务平台。以白水村综合服务公司为服务载体,精准对接农户需求,集中采购并高效配置一批烤烟生产关键物资与设施,实现资源集约化管理与共享化利用。“村委会牵头搭建烤烟服务平台,通过租赁烤房、烟夹、镀锌水池和烤烟配套物资,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大东乡综合保障技术服务中心农技推广工作人员邓永鹏介绍,截至目前,大东乡烤烟生产面积4400亩、产值约1600万元;乡内提供租赁烤房44座、烟夹4万余个、镀锌水池65个,预计村集体租金年收入16万元。

贡菜收获季节,白水村化里巨村民小组前的空地就成为贡菜的晒场,参与务工的村民忙得热火朝天。去年,大东乡决定依托白水河干热河谷气候发展贡菜产业,村集体先行先试,种植21亩贡菜。“预计今年贡菜产业的收益能超过18万元,村集体增收2万元以上。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益14万元左右。”邓永鹏介绍,大东乡将继续采取村集体牵头、群众参与方式,计划将贡菜种植产业扩大到200亩以上。

集体经济有效益 社区治理更有力

新华社区位于丽江古城西北部,是城市居民社区,下设4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464户1566人,外来经营户1670人,辖区内有经营商铺392家、客栈135家、餐饮14家。

多年来,新华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以出租闲置公房收租金为主。为持续壮大集体经济,社区通过“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程序,再购买辖区内居民出售的商铺,增加集体固定资产,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稳定,为民办事的底气更足了,新华社区辖区主街道公共空间提升改造工程便是成果之一。通过有效利用集体经济资金,拓展了街道空间,增设了公共休闲服务设施,协助丽江古城景区维护道路、花坛、座椅等基础设施,增强了游客在古城游览的体验感,极大提升了社区整体形象与旅游吸引力。

“这栋房屋是社区公房,原来有部分建筑与古城整体风貌不协调。经过提升改造,还原了古城房屋的古朴风貌;新华街北口来往人员密集,但原来的出入口较为狭窄,经过拓宽街道路口,方便了游客出入;社区还打造出楹联文化主题街区,丰富了古城的文化内涵。”新华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朝铃说,实施系列美化环境的行动,离不开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

不仅如此,新华社区还利用集体经济收入开展助学活动,向辖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用于增添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定期走访慰问低保户、残疾人、独居老人等困难家庭,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与慰问金;聘用保洁员、专职网格员强化社区管理;健全和完善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文化设施。有了集体经济持续的资金支持,社区的长效化、精细化治理得以保障,集体经济反哺基层治理成效显著。

本报记者 李铁成

通讯员 郭炳辉 和克强 赵根玉

  • 群众增收有门路 社区治理更有力

  • 高质量供电助推美丽经济“一路生花”

  • 耿马县“四抓四破”壮大村集体经济

  • 永善县:办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

  • 报头

  • 峨山县推动“双中心”一体化建设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