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市思茅区,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街戴家巷,正以全新的姿态“出圈”。青砖黛瓦间,红灯笼高悬,人流如织的烟火气与党建赋能的创新活力交织,让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街区焕发出蓬勃生机。
“青石板、四合院、四街一巷,是思茅人的乡愁,更是城市灵魂。”思茅街道老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戴彬的话语中饱含深情。面对古街保护与发展的时代课题,社区党委扛起红色旗帜,以“党建+文化传承”为主线,组织党员群众召开20余场老街文化座谈会,对11处区级以上不可移动文物实施活化利用。通过规划青石板步道、修缮古建筑群落,将历史遗存转化为文旅资源,让“块块青砖有历史,条条街巷有故事”的文化底蕴跃然眼前。
走进戴家巷内古色古香的嘉米纳茶咖店,党员创业者李坤正在调配独创的橄榄咖啡。这位山东籍“90后”退役军人,将在部队锤炼出的坚毅品格融入创业实践,创新推出酸木瓜咖啡等极富地域特色产品,日均接待游客超百人次。“党员就该带头闯新路!”李坤的信念,正是戴家巷党员创业群体的缩影。
在老街另一隅,有一处被称为“一草巷子”的网红打卡点。店内古体字对联、插花,咖啡香伴着书卷气,处处透着“文艺范儿”。主理人杨帆带领10余名茶咖志愿者,把这个百年四合院打造成集书屋、花艺、茶道、咖啡、夜经济于一体的文化空间。“高峰期上千人的客流量倒逼我们不断创新,以全天候服务满足游客多元化消费需求。”杨帆说道。
新业态不仅为老街带来人气,也为居民创造更多就业与发展机会。如今这里还成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被当地共青团组织授予的“青年之家”牌挂在店内最醒目的地方。
青石板上,戴家巷的故事仍在续写。从“党员示范店”到“新业态之家”,党建红、生态绿、文化浓在这里交融共生。“支部建在产业链”的创新实践,让老宅院飘出新茶香。党建红遇上古巷青,绘就了“店店有特色、处处都耐看”的新图景。
本报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张新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