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古墨
记忆里的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县城,这座在北回归线上的小城,总是氤氲着淡淡的书香。二十多年前,我在墨江县第一中学求学。那时学校的图书馆尚未落成,县文化馆便成了我最常去的“精神粮仓”。每到周末,我便穿过青石板铺就的十字街,走进文化馆的图书馆,扑面而来的旧书特有的纸张气息,瞬间将我带入另一个世界。泛黄的书页、木质的桌椅,还有墙上张贴的民族文化宣传画,都在无声诉说着这座小城的文化底蕴。
有关墨江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12年(1923年),墨江县民间慈善机构“普益社”在县城南门外原“社稷坛”旧址成立。彼时,护国将军庾恩旸的胞弟,邑绅庾恩荣继承兄长的文化宏愿,怀着对家乡文化发展的深切期望,慷慨捐赠700块银元建立“普益图书馆”(又名“臣尧图书馆”,因庾恩荣字臣尧)。那上千册“万有文库”等图书,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边疆,成为墨江人接触外界知识的桥梁。我想象着当年的情景——穿着长衫的文人墨客、背着竹篓的乡间学子,纷纷踏入这座图书馆,在煤油灯下,尽情地汲取着书中的智慧。他们或皱眉思索书中的哲理,或因精彩的故事而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些珍贵的书籍,不仅为墨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为人们的心灵撑起一片宁静的港湾,让墨江的文化火种得以延续。
时光流转,这份对知识的执着与热爱,悄然传递到了墨江县文化馆。1953年建成的县文化馆,宛如一颗文化的种子,在墨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那时的我,常常在文化馆的书架间流连忘返。借阅的书籍从《唐诗三百首》到《平凡的世界》,从哈尼族民间故事到科普读物,每一本书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扇认知世界的窗。记得有一次,我被一本关于宇宙探索的科普书深深吸引,坐在窗边,一读就是一下午。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为书页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而我仿佛也跟着书中的宇航员,在浩瀚的宇宙中遨游。在这里,我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哈尼族的阿依、彝族的阿木。阿依总是带着甜甜的笑容,给我们讲述哈尼族“昂玛突节”的热闹场景,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阿木则会用低沉的嗓音,吟唱彝族古老的歌谣。我们一起讨论书中的故事,分享各自民族的文化习俗。读书,让前来求学的学子消除了隔阂,彼此的心贴得更近。
县城十字街的老新华书店,也是我青春岁月里难忘的记忆坐标。那栋红砖建筑,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仿佛在向人们召唤。走进书店,整齐排列的书架上摆满了新书,油墨的清香与纸张的气息交织在一起。每到周末,这里总是挤满了人,有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有穿着朴素的工人,还有背着书包的学生。我会迫不及待地挤进熙熙攘攘的人群,在书架间穿梭,寻找心仪的书籍。当我的手指触碰到那一本本崭新的书籍时,内心总会涌起一阵激动。在这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十万个为什么》,那些新奇的问题和答案,让我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第一次读到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被书中的侠义精神所折服,仿佛自己也成了江湖中的一员。新华书店就像一座知识的灯塔,吸引着县城里各年龄段、各民族的人们。退休的教师戴着老花镜翻看历史典籍,试图从过去的故事中寻找智慧;年轻的工人捧着技术手册认真钻研,希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孩子们围在童话书专柜前,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后来,新华书店搬迁到了更宽敞明亮的新址。新书店的外观现代大气,内部设施也更加完善。但那份书香依旧,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依旧。随着时代的发展,墨江县的阅读阵地不断拓展。各乡镇的农家书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书香飘进了村村寨寨。到今天,全县已有168个农家书屋。记得第一次走进龙潭乡的农家书屋时,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崭新的书架上,农业技术、文学名著、少儿读物分类摆放得整整齐齐;哈尼族的大嫂抱着孩子坐在角落,轻声读着绘本,孩子稚嫩的笑声在屋内回荡;几位村民围坐在一起,一边翻阅着《紫米种植技术》,一边热烈讨论着今年的种植计划。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
农家书屋不仅是村民们获取知识的宝库,更是乡村振兴的“智慧引擎”。在景星镇,云雾缭绕的山间本就适合茶叶生长,可过去村民们只懂得传统种植方法,茶叶产量低、品质也不稳定。农家书屋建成后,书架上整齐摆放着《茶叶科学种植技术指南》《有机茶园管理手册》等书籍。起初,村民李大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从书屋借回一本《茶树修剪与养护》,照着书上的方法,对自家茶园的茶树进行科学修剪。没想到,来年茶叶萌发的新芽又多又嫩,炒制出来的茶叶香气浓郁。尝到甜头的村民们纷纷效仿,大家聚在农家书屋里,一起研读茶叶种植书籍,交流心得。
在书屋的帮助下,景星镇的村民们还学会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了农药使用,提升了茶叶品质。渐渐地,大家开始尝试改良茶树品种,引进适合当地的优质茶种。为了形成规模效应,村民们在村里的组织下成立了茶叶种植合作社,统一管理茶园,统一采摘、加工。他们还从农家书屋的书籍中学习茶叶包装设计知识,将哈尼族的梯田纹样、民族图腾印在茶叶包装上,让景星茶叶既有品质又有特色。如今,景星茶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了当地村民致富的“金叶子”。
在联珠镇,年轻的创业者们从书中汲取电商运营知识,他们将墨江紫米、茶叶等特色农产品拍摄成精美的图片和视频,通过网络推向全国。为了让产品更具特色,他们还结合哈尼族的文化元素,设计了独特的包装。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墨江县的优质农产品,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鼓起了村民们的腰包。
这些星罗棋布的阅读场所,在促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在农家书屋的读书分享会上,哈尼族的农耕智慧、彝族的歌舞文化、拉祜族的民俗风情,都通过书籍和交流得到了传承与弘扬。不同民族的人们坐在一起,分享着自己民族的文化故事,学习着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有一次,在联珠镇的农家书屋,哈尼族的老人讲述了梯田开垦的艰辛历程,彝族的青年则分享了火把节的传说,拉祜族的姑娘还现场表演了芦笙舞。大家听得入迷,不时发出阵阵掌声。这样的交流,让各民族之间的了解更加深入,感情更加深厚,共同描绘着民族团结的美好画卷。
从百年前的普益图书馆,到如今遍布城乡的阅读场所,变的是建筑的模样和阅读的形式,不变的是墨江人民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化的传承。这些阅读场所,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墨江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为民族团结凝聚力量,为边疆稳定筑牢根基,也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墨江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文化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