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飞
新闻是易碎品,这是一般人的常识。因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很容易就变成“旧闻”,这是新闻人很难迈过去的一道坎。但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梁衡对此有自己的见解:“一个好的记者可以让本来易碎的作品定格下来,并进入语文课本,这是新闻人的一个特别境界。”因而当《中国记者》杂志2019年以特刊形式集纳了“共和国语文课本里的新闻作品”时,我顿时来了兴趣,仔细阅读完整本杂志之后,还专门把杂志收藏起来。此后,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也有意识地关注起这方面的内容来。
对一个写作者来说,作品能进入语文课本,这当然是一件很高兴,同时也倍感荣耀的事。70多年来,被纳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新闻名篇,包括《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朽的友谊》《鲜花的海洋》《“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开国大典》《英雄登上地球之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作者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等众多新闻单位。梁衡认为:“这些入选课本的新闻作品或新闻人作品,已经影响了几代人。”
全国每年都要产生海量的新闻作品,但能进入课本的只是凤毛麟角,入选难度由此可见一斑。新华社记者张继民的作品《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据他撰文披露,这篇作品起码经过了四次筛选。一是在新华社每周评稿例会上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一则真正的大新闻”。二是稿件被评为1994年新华社社级好稿。三是稿件入选《新闻作品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最终才选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等合作编著的语文课本。
有专家认为,新闻进课本,至少得具备三个标准:新闻记录的必须是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格局和立意都高;文质兼美,文字干净利落的同时,又不乏文学的笔法;为时代发声,为时代立言,能够给读者带来积极的正能量。
要写出这种主题重大、文质兼美、正能量满满的文章,对新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首先,记者要成为专家型的记者,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先进的新闻传播理念、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专业素养。在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眼中,记者大体可分为不称职的记者、称职的记者和能把采访对象潜意识里想表达而未能完整表达的思想挖掘出来的记者三类。他说,“记者,要时刻以当一名‘专家型记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做到‘采访对象未必知,记者未必不知’。”
以梁衡为例,从1982年作品《晋祠》入选初中教材开始,据初步统计,他先后有10篇不同文体的作品入选不同时期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和自读课本、同步阅读等。而他,集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等众多头衔于一身,是名副其实的专家。他认为,成为“名记者”要具备四个条件:要有名稿子;要够资深;要有一点新闻理论知识,能说出一套来;要有一点专著,可能是新闻理论上的著作,或者是长期采访哪一行总结出来的专著。这无疑为众多的记者树起了前进的标杆。
其次,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目光具有穿透力,能透过事件看到其历史价值。新闻敏感,通俗来说,就是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快速捕捉到那些有价值的新闻。有资深记者认为,新闻工作者面对的最大挑战,不是采访不到最重要的信息源,也不是进入不了最重要的现场,而是在置身现场、面对信息源的时候,却不能深刻地理解耳闻目睹之事,无法判断其新闻价值。这样的记者,肯定在新闻敏感上就打了折扣。
张继民曾笑谈自己既是《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这篇重大独家新闻的作者,也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发现者与论证者之一。事情源于他看到《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水汽通道初探》这篇论文描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切割深度在5000米以上时,联想到当时有世界第一大峡谷之称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才深2000余米。他马上预感到其中可能蕴含着重大的新闻线索,率先提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否是世界第一的问题,并协调有关科学家一道来论证,确认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峡谷之最,紧接着就推出了世界峡谷之最的报道。因而有人赞叹说:“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发现,是科学界与新闻界有效合作的结晶。”
从一篇论文中挖掘出一条可以进入课本的重大新闻线索,靠的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
记者要注重拓展知识面和积累知识点,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综合整合能力,见人之所未见,拨云见日洞察天下。
再次,要改文风,让文章有感染力。文章要能打动人心,考验的是作者的综合实力,它至少包括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细腻的描写、巧妙的表达等。
王慧敏曾撰文介绍,光明日报在改进文风方面的主要做法是:用小角度讲大道理,用妙故事化硬题目,用好文笔活泛题材,不断提高文化含量,提升报道质量,扩大传播声量。梁衡的文章《青山不老》被选入课本,他坦言经历了一个从新闻稿到文学稿,再到课文的过程。
梁衡当年在山西当记者时,发现了一位成立老年植树队防风治沙的先进典型高富,他写成新闻稿在《光明日报》发表。后来他出版了一本讲怎样采访、写稿的书《没有新闻的角落》,其中收录了这篇高富造林的消息,并配了一篇写作体会。梁衡说,他的这篇写作体会是一篇标准的散文,如炕头上的谈话、高富拄杖返回小院的背影,特别是文章最后那一段关于生命价值的理性的总结,都挺感人。后来,这篇文章被从新闻理论书里“淘”出来,选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的小学六年级课本。
梁衡说:“陶,烧过一定温度就是瓷;铁,百炼之后就成为钢。新闻作品及新闻人可以超越易碎品而至恒久。”王慧敏亦说:“改进文风必定成为新闻媒体的‘常课’,它没有捷径,唯有靠‘敬惜文字’的信念、‘日拱一卒’的恒心和精雕细琢的韧劲,才能锻造更多‘写进历史’的文字,才能铸就更多‘千秋不朽’的华章。”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