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花 潮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粽香浮动暖人间

段落

立夏后,天气一天天热起来。很快,夏日的空气中,开始浮动着清冽而熟悉的草本芬芳。一束束新采摘的翠绿粽叶,带着清爽的原野气息,鲜亮地出现在许多人家的厨房里。这些碧青的叶片,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悄然传递着端午节将至的消息。

平时,我并不喜欢吃糯食,但每年端午时节,却一定要吃上几个粽子。好闻的粽香,会触发我对父母双亲的深切思念,也会让我想起与古代大诗人屈原有关的传说。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被贵族排挤和小人诽谤,先后两次惨遭放逐。在艰辛困顿的流放中,他写下了《离骚》《天问》和《九歌》。后来,强悍的秦军,最终还是攻破楚都。屈原闻讯后,悲愤交加,哭号着写下绝笔之作《怀沙》,然后抱石自沉于汨罗江,以死殉葬了自己的报国理想。屈原投江自尽后,百姓纷纷涌到江边沿水寻找,并驾舟前去打捞。有渔夫将饭团投入江中,希望能够喂饱鱼虾,祈求鱼虾不要啄噬屈原的躯体。但是,饭团被江中蛟龙抢先吞食,于是人们赶紧用楝叶包住饭团,外缠彩丝投下江去,蛟龙畏之不敢争食。这种楝叶包裹的饭团,后来就演变成了粽子。

古往今来,许多中国人的生活可能缺少诗歌,可能没有读过屈原的诗作。然而,在他们的生活里,每年如期而至的端午节,不能少了吃粽子、赛龙舟,因为这是从老祖宗那里一代代传下来的习俗。现在,人们过端午节,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抒发怀念先贤的情感,更是为了呵护和延续家庭生活的温馨,牵连和珍惜亲友间的惦念,让心有所依,身有所归,神思一片安宁。

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里,家人间其实不擅长用言语直接表达爱意,人们往往更习惯把脉脉温情寄托在食物里面。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我们家也不例外,平时热腾腾的饭菜,盛满亲人的关爱,到了农历五月端午,就是一只只粽子,裹满家人相依相伴的温暖与挚爱。一口咬下去,黏黏糯糯,缠缠绵绵,回味悠长——这是我最深刻的端午记忆,粽子特有的香味,保存在生命之中,无论时光如何流逝,也不会消散。只要忽然想起或闻到熟悉的粽香,少时家里灶台上的湿热气息,就又在心头氤氲。

这几十年的岁月旅程走过来,我吃过各种各样形状和口味的粽子,但最香最好吃的,还是母亲亲手包出来的白净糯米粽。母亲生前身体健康的时候,每年端午的前一天下午,总要提前淘洗好糯米,泡在大盆里。肥阔的粽叶,也是早早洗干净,提前一两天浸泡在清水中。吸饱水分的粽叶愈发显得青绿油亮。母亲还预备好细麻绳,或者把新鲜的粽叶,仔细地撕成细长条状,准备当捆扎粽子的绳索用。

吃过晚饭后,母亲顾不上歇一歇,就开始忙碌起来。她挽起手袖,洗净双手,稳稳地坐下来,从盆里捞起三四片粽叶,摊平,错落地重叠着。随后,母亲双手灵活地卷起叶片,折叠成一个小漏斗的形状,再抓两三把泡得膨胀的糯米放入叶间,右手压实白胖的米粒,把预留好长短的粽叶折叠,拿细长的棕叶条或者细麻绳使劲绑扎结实。母亲的动作,既快又稳,一气呵成,一个四角粽很快就包好了。

母亲包的粽子,从来不夹豆沙、咸肉、蛋黄等馅料,也不掺入花生、红枣、莲子等物作吉祥点缀,母亲包的粽子都是原汁原味的纯糯米粽。一个个棱角分明、饱满结实的粽子包好以后,全都放到一只水桶里用水浸泡着。剩下的事,就交接给了我父亲。半夜三更,父亲轻手轻脚地起了床,进厨房生火起灶,将粽子放入大铁锅里,用猛火将水烧沸,煮上个把小时后,改用文火慢慢地焖着,缕缕蒸汽透过杉木锅盖缝隙飘散出来。这一天,我们弟兄三人是在粽香中醒来的。清早,家里就飘荡着糯米和粽叶相互交融的湿润香味。起床急急忙忙地洗漱后,满怀欣喜,喉头耸动,吞咽着口水,迫不及待地解开煮成了暗绿的粽叶,剥出莹白的糯米粽子,蘸上点红糖末或者白糖,一口咬下去,顿时满嘴都是粽叶的清新气息和糯米特有的米香。在自己的家里,越是朴素简单的食物,就越能吃出纯粹可口的真味。一旁的母亲,什么也不说,看着我们吃得很开心的样子,脸上泛起满意而慈祥的微笑。

如今,父母去世已经好多年。然而,只要回想起母亲在灯下麻利地包粽子,父亲凌晨起床烧灶将粽子煮熟,我的唇齿间,霎时就又生出香甜、软糯的滋味。那滋味粘润,绵柔,黏滑,让人回味无穷。想念着家中曾经有过的温暖烟火和糯米原味粽子的纯正味道,想念着一家人一起度过的和美时光,刹那间,记忆中从灶上铁锅里弥散出来的热气,混合着熟悉的粽叶清香和糯米香浓的味道,又一次缭绕回萦着,无比温柔暖和地将我紧紧包围。

  • 报头

  • 古道悠悠

  • 端午有怀

  • 粽香浮动暖人间

  • 勐海访茶

  • 童年忆(外一首)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