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昆明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彝族(撒尼)刺绣

指尖生花 彩线织梦

融合传统刺绣元素制作的服饰产品。

“这是我们用彝族(撒尼)刺绣纹样制作的书衣,那边是家居用品……”在云南七彩美伊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展厅内,从普通绣娘一路成长为生产主管的杨仙若,正向记者介绍着那一件件设计精美的手工艺品。“这些产品的纹样多取自撒尼人民间刺绣的传统纹样,不少是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亲手绣制,我们将其系统搜集、整理,甚至进行数字化存储,再创新性地应用到更广泛的场景和产品类型之中。”她说。

以石林彝族自治县独有的彝族(撒尼)刺绣为核心工艺特色的七彩美伊公司,如今已发展为行业领军企业。通过将彝族(撒尼)刺绣纹样经过二次加工与创作,企业生产出的民族工艺包、撒尼刺绣饰品、家居用品等,在国内主流市场崭露头角,部分产品远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海内外客户青睐。

这一针一线间的蓬勃发展,深深植根于石林县丰厚的民族文化沃土与千百年来传承不息的传统手工技艺。彝族(撒尼)刺绣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在撒尼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撒尼妇女自幼习绣,人人练就巧艺。经过世代传承与不断创新,撒尼刺绣艺术日臻精熟,其技艺特点在于依循布纹经纬运针走线,以斜十字针法构成花纹,包含单挑、双面挑、素色挑、彩色挑等多种手法。2008年6月,这项技艺成功跻身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撒尼刺绣是穿在身上的文化记忆。从彝族(撒尼)刺绣发源地——石林县圭山镇走出的石林锦绣艺佳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在延续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对彝族(撒尼)刺绣纹样和服饰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公司行政总监陈舒颖介绍:“一套精美的撒尼服饰,从花包头、衣衫、围裙、腰带、长裤到鞋子,无不点缀着我们撒尼人的巧思与巧手。”依托“ANGKA昂卡”品牌,锦绣艺佳将彝族(撒尼)刺绣技艺融入民族服饰产业链全过程,成功实现从小作坊到规模企业的跨越,目前正积极拓展互联网赛道。

“非遗要实现恒久流传,既要保留其古老质朴的艺术特质,也需兼收并蓄时代元素,兼具民族符号与现代气息。”陈舒颖进一步阐释,“我们正积极寻求与本土抖音头部达人如舟亦行、小明、鸟木等的合作,试水潮牌市场,在提升品牌文化价值的同时,致力于讲好石林彝族(撒尼)刺绣的故事,传承发扬好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能够点亮更多人的生活。”

本报记者 刘薇薇 熊明

  • 千年棋脉 续写新章

  • 指尖生花 彩线织梦

  • 九秩滇裱 四代守艺

  • 匠心守艺 风华永续

  • 报头

  • 非遗传承不在高阁 在转化与创新之间

  • 非遗春城 匠心焕彩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