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昆明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锔瓷

匠心守艺 风华永续

景辉修复瓷器。

通过锔瓷工艺修复后的器物。

在老景锔锔瓷技艺传习馆门口,有这样一段文字:“天造与人工的共生,偶然与必然的结合,令残缺变成了一种更完整的美。”这不仅是锔瓷技艺的凝练表达,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景辉的匠心情怀写照。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谚语,正源自锔瓷这门以金刚钻为魂的古老技艺。景辉出身锔瓷世家,父亲在小饭桌上施展“魔法”的身影是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烙印:昏暗灯光下,找碴、对缝、打孔、锻制锔钉……碎片在父亲手中重获新生,而少年景辉在一次次屏息凝神的观察中,悄然接过了惜物重情的技艺传承火种。14岁时,他偷偷修复的第一只茶杯,赢得了父亲默许的“钥匙”——家中破损的碗盏自此成为他初试锋芒的舞台。在父亲“要活学活用”的叮嘱下,他摸索出独到技法,终将四代相传的锔瓷技艺稳稳接续,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传习馆中,一件清代云南建水紫陶瓶格外吸睛,山水画间透出淡泊风骨。“我查证作者‘石老人’10余年,却始终未寻得最理想的修复方案。”景辉轻抚瓶身,眼中充满敬畏地说,“尊重历史,我选择等待,让它保持原貌,直到寻得最妥帖的解法。”

守正,亦有创新。景辉在锯瓷中巧妙融合篆刻、大漆等传统工艺手法。比如,在瓷杯的缺口上,点缀以银的水滴或是精巧的花枝;在储茶的紫陶罐上,以“残贴”的方式,构建荷花图,意境悠远……一件件经修复的器物如涅槃重生,延续着破碎时光未讲完的故事。

技艺日臻精湛,荣誉与求器者纷至沓来。2021年,滇工老景锔锔瓷技艺传习馆在昆明芳华里社区成立,很多人慕名前来学习技艺。景辉坦言:“锔瓷是心、耳、眼、手的高度契合,需审美积淀,更要静得下心来钻研。”他认为,想快速学到技术然后变现,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学习一门这么好的手艺也不应浅尝辄止。

目前,景辉有4名徒弟,他们都有自己的锔瓷工作室,其中1名已成为锔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然而,在他看来,这簇薪火尚显微弱。“锔瓷,修的是器物之形,传的是文化之脉,承的是惜物之情。”景辉期盼着更多真心挚爱这门古老技艺的后生前来学习,他必将倾囊相授,努力让锔瓷技艺代代相传。

灯光下,传习馆内一件件锔补如生的器物静默陈列,裂痕化为金线银络,宛如时光的勋章。“每一道裂痕都是一个故事。”景辉说,“锔瓷人的使命,就是让这些中断的故事,在修复中重新流淌。”破碎的瓷器在他手中重获新生,中华惜物智慧的薪火,亦在这锔钉与瓷器的交响中传向未来。

本报记者 王琼梅

  • 千年棋脉 续写新章

  • 指尖生花 彩线织梦

  • 九秩滇裱 四代守艺

  • 匠心守艺 风华永续

  • 报头

  • 非遗传承不在高阁 在转化与创新之间

  • 非遗春城 匠心焕彩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