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白族甲马的焕新之路

近日,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儿童非遗体验活动现场,白族甲马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瑞龙站在铺满雕版的长案旁,手把手指导孩子们进行甲马拓印。

“油墨抹均匀,拓印时顺着纹路走。”56岁的张瑞龙熟练地拿起棕刷,蘸取油墨后在雕版上均匀涂抹。随着纸张覆盖、刷子扫过,一个清晰的“哪吒”图案便跃然纸上。

甲马,又名纸马或甲马纸,是一种植根于大理民间的木刻版画艺术。其历史可追溯至古老的原始祭祀活动,承载着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甲马在大理人的生活中应用广泛。过年的时候,人们会在大门、灶台、圈舍等地贴上甲马,祈求吉祥如意。”张瑞龙说。

张瑞龙与甲马的缘分始于1982年。那时,他跟着父亲在集市上售卖装裱的字画和甲马,次年接过祖传刻刀,开始系统地学习甲马雕刻技艺。“当时主要是翻刻祖辈留下来的老图案,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白族的民间宗教信仰。”张瑞龙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甲马不仅是祭祀用品,更是白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故事。于是,张瑞龙在实践中不断精进制版技艺,融合阳刻、阴刻及阴阳混合雕刻等手法,将白族的传统文化元素解构、重组,创作出一系列新的甲马图案,让甲马化作了可赏可玩的艺术摆件。

在大理市喜洲镇的白族甲马传习馆,随着张瑞龙刀尖游走,苍山雪的轮廓在木板上逐渐显现。他耗时月余设计的“风花雪月”系列甲马,雕刻已持续20余天。其中,“风”版雕刻有苍山气象与崇圣寺三塔;“花”版则定格采花的白族少女,背景点缀大理古城轮廓与山茶花,巧妙地融合了大理的历史建筑、自然山水等元素,将浪漫意象凝固在了方寸之间。从1983年接过祖传刻刀至今,张瑞龙已经雕刻各式甲马雕版上万块。

“时代在不断变化,甲马也要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张瑞龙深知,非遗要活下去,就必须与时俱进。因此,他在保留甲马传统功能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生活元素和时尚元素。他每年创作的甲马图样中,既有“八方来财”“四季平安”等传统题材,也有生肖主题的“蛇年大吉”和“干饭之神”“哪吒”等现代作品。同时,突破传统单色印刷,推出填色甲马印画,让人们在拓印的过程中体验创作的乐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让更多的人了解甲马、爱上甲马,张瑞龙积极投身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并推出了丰富多彩的研学课程。仅今年6月初,他就接到了500多人的研学预约,月均接待研学人员超过1000人次。研学内容涵盖了解甲马历史、体验雕刻、印刷和上色等环节,全年预计接待研学人数超万人次。

尽管研学课程火爆,但甲马的传承仍面临着现实挑战。“这门技艺需要心静手稳。刻一块巴掌大的雕版要一天,复杂的图案耗时更久。”张瑞龙坦言,比起雕刻的体力消耗,更让他焦虑的是传承的断层。

令人欣慰的是,张瑞龙的儿子张春政一直跟随他学习这项祖传技艺,成为家族的第八代传人,已能够独立创作、刻版、印刷。女儿张春月则以跨界思维打开甲马传承新局面,积极投身甲马文创事业,开发出手提包、冰箱贴、手机壳、T恤等甲马文创产品,让甲马文化以更加时尚、实用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今,张瑞龙的白族甲马传习馆已经成为大理白族甲马文化的一张名片。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这里,体验甲马制作、感受白族文化。而张瑞龙,也在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土地上,继续用刻刀在木纹间书写,用双手传递着非遗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 李丽 文/图

  • 在地向外共生 产业反哺传承

  • 报头

  • 彝族海菜腔的世界回响

  • 白族甲马的焕新之路

  • 非遗在传承中破圈重生

  • 纳西族飘带的蝶纹经纬

  • 苗家酸肉的山海传承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