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跟评

非遗在传承中破圈重生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人的坚守,更在于与时代同频。4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故事,正是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的生动注脚。

李怀秀的歌声,展现了文化传播的力量。从山野田间到世界舞台,她用歌声架起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当海菜腔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回响,当烟盒舞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非遗便不再是地域文化的独白,而是人类文明的共鸣。这种“走出去”的传承,让文化自信在交流互鉴中愈发坚定。

和春富的绣针演绎着文化符号的生长逻辑——母亲时代的蝴蝶纹样,在她手中先是成为绶带的吉祥符号,后又衍生出挂件、书签等文创产品。她的研学活动更让纹样成为可参与的文化生态——当游客用传统针法绣出个性化飘带,古老纹样便从静态符号进化为动态的文化操作系统,印证非遗传承需要符号从被观赏到可参与的生态跃迁。

段熊的跨界,打破了技艺传承的边界。当石刻刀化作切肉刀,当传统酸肉引入标准化生产,非遗成为了带动农户增收的“金饭碗”。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向激活,印证了“保护非遗最好的方式,是让它走进生活、反哺民生”。

张瑞龙的破圈,揭示了创新发展的密码。从翻刻祖传图案到创作“风花雪月”系列,从单色拓印到文创产品开发,他用“传统基因+现代表达”让甲马从祭祀用品转型为文化IP。这印证了非遗传承的关键:在坚守本真性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为切口,让古老技艺既留得住乡愁,又跟得上潮流。

4位传承人的实践,是对文化根脉的敬畏,是对创新发展的勇毅,更是对守正创新这一传承密码的深刻诠释。

非遗传承的终极意义,在于让文化基因融入现代生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让每一份古老技艺,都能在新时代的晨光中绽放新的光彩。

赵行伟

  • 在地向外共生 产业反哺传承

  • 报头

  • 彝族海菜腔的世界回响

  • 白族甲马的焕新之路

  • 非遗在传承中破圈重生

  • 纳西族飘带的蝶纹经纬

  • 苗家酸肉的山海传承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