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苗家酸肉的山海传承

在昌宁县更戛乡的青山绿水间,每当陶坛开启时,混合着艾蒿香与山野气息的酸香便漫过青山。曾手持刻刀10年的匠人段熊,如今正用另一种“雕刻”技艺,让百年酸肉从苗家灶台走向全国餐桌。这名“80后”苗族汉子的跨界故事,藏着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火花。

段熊于1982年出生,19岁拜入昌宁县知名碑刻师傅门下。10年间,他的刻刀下凝固着无数人的乡愁。2015年殡葬改革后,石刻厂逐渐冷清,这个苗族汉子陷入沉思:祖辈留下的更戛酸肉,是否能成为新的传承载体?

更戛酸肉制作技艺于600年前随苗族群众迁徙而来,山猪肉腌制的酸香里,藏着马帮驿站的烟火气。为传承好这份味觉遗产,段熊毅然关闭石刻厂,踏上“酸肉修行”之路。翻山越岭走访老匠人,暴雨中摔进泥沟仍护着配方笔记;深夜守着陶坛测量温度,天平上的香料重量误差不超0.1克;在柴房一蹲半个月,只为复刻传统烟熏味。在2018年举办的滇西美食节上,评委咬破酸肉时爆出的酸香,让这个半路出家的匠人红了眼眶。次年,他的酸肉作坊被列为更戛酸肉非遗保护点。2021年,他被列入保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成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段熊在昌宁县城开起首家“苗家生态猪”专卖店,招牌上“非遗酸肉、山猪本味”八个大字如同一块磁石吸引着食客。店里,透明玻璃柜中陈列着琥珀色的酸肉,旁边展示着腌制工具和文化展板。他又成立了苗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免费提供仔猪防疫服务,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供应猪仔,再以保底价格回收成猪。

近年来,段熊还建起标准化加工车间,引入真空包装设备,让酸肉保质期从15天延长至6个月;开发出酸肉礼盒、酸肉火锅底料等衍生产品。如今,合作社累计发展社员120户,带动周边160余户农户养殖山猪,户均年增收1.5万元。

“做食品就是做良心。”段熊严把质量关,合作社统一制定放山猪养殖“七不准”,还给每头放山猪戴上耳标,从出生到宰杀全程溯源。腌制时,坚持用本地艾蒿与茅草烟熏,不仅为了增香,更传承苗家“以草健康”的智慧。2021年,他的酸肉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成为昌宁县首批“非遗+旅游”推荐商品。

段熊介绍,在销售端,他打出“传统+现代”组合拳。线下,在昆明、大理等地设立代销点,与20余家旅行社合作开发“酸肉品鉴游”;线上,《苗家阿叔的腌肉经》系列视频里,他一边用刻刀般的手法切肉,一边讲解“七不准”养殖标准。每周赶集日,合作社门口长桌铺开,他挽着袖子教农户调香料。更戛中学的非遗课堂上,他让孩子们摸刻刀、闻香料,“刀锋能刻石头,也能刻时光”成了孩子们作文里的金句。在他的带动下,合作社先后被评为省市级示范社,他本人也荣获“云南省非遗保护先进个人”“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等称号。

如今,当年的石刻厂已不复存在,而远处的腌制车间里,新一批酸肉正裹着盐粒沉入陶坛。这个曾经的石刻匠人明白,有些传承不必刻在石头上——当山猪在山林里撒欢,当酸肉随物流车驶向远方,当孩子们在课堂上捏着香料说出名字,那些关于味道、关于土地的记忆,早已刻进了更广阔的时光里。

本报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周应彪 杨晓华

  • 在地向外共生 产业反哺传承

  • 报头

  • 彝族海菜腔的世界回响

  • 白族甲马的焕新之路

  • 非遗在传承中破圈重生

  • 纳西族飘带的蝶纹经纬

  • 苗家酸肉的山海传承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