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预制菜深加工能让附加值提升40%。”在武定县插甸镇哪吐村的菌棚里,一场飘着泥土清香的“产业振兴问诊会”正在进行。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手持菌棒现场教学,20余名学员围坐记录。
作为乌蒙山片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武定县近年来创新“高校智库+地方实践”融合机制,与云南农业大学等院校构建立体化育才体系。云南武定乡村振兴学院首创“3年中职+4年本科”贯通培养模式,48名首届本科生不仅学习了村庄经营理论,还参与了“彝山里人”品牌建设等23个实践项目。学员徐林福运用电商知识打造的桃园农特产直播间,单月销售额超过300万元,让山货直通全国市场。聚焦产业痛点,同步开展短期特训班,200余名学员通过参与“壮鸡产业特训营”等实战课堂,助力“武定壮鸡”年销售额破亿元。
由高校教授、企业家组成的“金牌导师团”,在插甸镇大球盖菇基地开展“驻村会诊”,解决菌菇保鲜技术难题,引入企业开发6款深加工产品,带动户均增收2000元。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在指导学员凤珅时,不仅传授种植技术,更牵线上海企业,引来500万元投资,建成了集种植、加工、研学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园。这种“把脉开方”式的帮扶已破解难题120余个,转化成果23项。
此外,依托沪滇协作平台,各单位广泛开展“金点子”洽谈会,促成医疗教育合作20余项,累计培养医疗、教育骨干300余名,“田秀才”“土专家”702名,引进农业新品种52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1个,打造出“彝山里人”“方山文旅”等品牌6个。“校地合作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创新要素的‘化学反应’。”武定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表示,目前,武定的校地合作正从人才培养向全要素协同发展。
本报记者 吴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