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无人机飞防 作物管护节本增效

无人机飞防

操作员遥控无人机。

操作员站在机耕路上遥控,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随着旋翼的嗡鸣声,无人机沿着预设航线匀速飞行,雾化的水溶肥均匀洒向绿油油的农田,实现作业进度实时监控。

今年以来,隆阳区潞江镇登高村明子山小组1100亩无筋豆、扁豆、番茄种植地,采用隆阳区科学施肥“三新”(新肥料、新技术、新机械)配套升级版,使用的肥料是高效新产品,使用的新机械是植保无人机。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植保无人机的用途越来越广泛。”隆阳区土壤肥料和植保植检站站长李学义介绍。目前,全区有农业植保无人机200余台、职业操作员40余名。2020年以来,无人机农药飞防累计110万余亩次、施肥50万余亩次。相较于传统农业作业方式,使用植保无人机实现了节本增效。

在施甸县的青山绿水间,同样有一群“90后”“00后”飞手,用无人机重新定义耕耘。

香蕉防虫时节,太平镇等子村“00后”小伙杨联航一大早就带着自家的无人机,来到香蕉地喷洒农药。“刚才我对这块地进行了无人机飞行规划,现在可以进行全自主飞行,喷洒农药时既不会重喷,也不会漏喷,非常省心。”杨联航说。

在杨联航的操作下,无人机将农药精准喷洒到20多亩香蕉地的各个角落,原本需要两个工人10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一台无人机不到1小时就完成了。

高中毕业后,杨联航加入了施甸四季农资公司,成为一名飞手。他利用无人机给自家果树、农作物喷洒农药、运输农业物资,不仅省力省钱还省时。他还通过帮助村民,以及参加公司农作物飞防和物资、建材调运作业,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在施甸四季农资公司,像杨联航这样的“云端农夫”并非个例。“公司有20多个像我一样的‘90后’,我们经常一起讨论,比如某个地块怎么飞、某个功能怎么用,大家共同进步。”施甸四季农资公司无人机飞手施位飞说,“无人机更新比较快,功能越来越强大,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技术。”

本报记者 李建国 杨艳鹏

  • 智能化养殖 六十万羽蛋鸡过上“数字生活”

  • 全流程指导 确保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增产

  • 延迟采收期 提高晚熟芒果竞争力

  • 无人机飞防 作物管护节本增效

  • 报头

  • 产学研融合 湖羊养殖效益提升

  • 科技深耕种养农业拥抱智慧

  • 延伸产业链 打造“露天冬季草莓第一县”

  • 科技化育苗 蔬菜产业向新向绿发展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