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产学研融合 湖羊养殖效益提升

澜沧江畔,青山叠翠。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湖羊养殖场,村民李扎倮正忙着给羊群投喂青贮饲料。得益于云南农业大学农民院士科技服务工作站师生团队的帮扶,圈舍内自主研发的羔羊料槽整齐排列,分栏饲养的湖羊膘肥体壮。

过去,竹塘乡饲草资源丰富却利用率低,农户养殖处于“靠天吃饭”阶段。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冷静教授团队深入调研后,在云山村建立科技帮扶试点,博士研究生付斌龙带领3名硕士研究生,将实验室“搬”到羊圈。

团队创新实施分栏饲养法,按湖羊生长阶段划分饲养区域,量身定制营养配方。针对青贮饲料质量问题,开展制作试验,改进打包技术,成功研制出适应当地气候的优质青贮饲料。自主研发的羔羊料槽,可将哺乳期饲喂效率提升40%。“过去母羊哺乳时小羊抢不到食,现在料槽分格设计让每只羊都能吃饱。”李扎倮摸着新安装的料槽高兴地介绍。

科技赋能让传统养殖焕发新生。通过精细化饲喂体系,饲料成本从每公斤5元降至3元,羔羊成活率提升至98%。驻场团队手把手教授疫病防控、圈舍清洁等标准化流程,建立从饲草种植到商品羊出售的全链条技术规范。

2023年,澜沧县引进湖羊养殖项目,李扎倮在“乡村振兴贷”支持下购入110只湖羊。“在驻场师生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两年养殖,累计出售300余只小羊,收入18万元,羊存栏数170只。”李扎倮开心地算着增收账。

传统养殖向现代化转型,养殖效益显著提升,云山村湖羊养殖场的成功经验吸引了周边县乡农户前来学习,科技示范效应持续扩大。在团队指导下,澜沧县开展全域养殖培训,将混养改分栏、青贮品质改良、羔羊精准饲喂等技术编成通俗教材,让养殖户掌握现代养殖“金钥匙”。

“我们不仅要送技术,更要培养‘带不走’的科技队伍。”从农民院士科技服务工作站提供有力支持,到专家团队下沉指导、学生长驻帮扶,再到最终实现农户增收,这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让越来越多村民走上科技致富路。

本报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李粉红

  • 智能化养殖 六十万羽蛋鸡过上“数字生活”

  • 全流程指导 确保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增产

  • 延迟采收期 提高晚熟芒果竞争力

  • 无人机飞防 作物管护节本增效

  • 报头

  • 产学研融合 湖羊养殖效益提升

  • 科技深耕种养农业拥抱智慧

  • 延伸产业链 打造“露天冬季草莓第一县”

  • 科技化育苗 蔬菜产业向新向绿发展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