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顺
暑假临近,学生游客大幅增加,不少热门博物馆却陷入“一票难求”的怪圈,从国家级场馆到地方重点文博机构,“官方渠道秒空、第三方平台高价频现”的乱象已成顽疾。
技术异化无疑是这场乱象的核心推手。“黄牛”依托代码文件、虚拟IP集群和毫秒级响应程序,形成由外挂开发者、数据黑产从业者、代拍团队构成的完整产业链。制度层面的滞后问题同样突出。尽管《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对刷票行为有明确规定,但实践中仍然存在法规更新速度跟不上技术变异、执法资源难以覆盖全链条、既有的处罚标准缺乏足够威慑等问题。此外,消费者“花钱买便利”的心理,也在客观上助长了乱象蔓延。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一些机构的应对措施已显现成效:国家博物馆推行的“双实名制”(账号+身份证)直接封堵虚拟账号通道,故宫AI算法拦截80%机刷流量,九寨沟候补机制阻断“秒退秒抢”等技术反制,这些都表明了防控策略从被动堵漏转向主动布防。
然而,博物馆门票乱象绝非简单的票务管理问题,而是检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试金石。当技术应用已经带来问题,制度设计必须保持动态进化能力——既要善用AI、大数据构建防护网,也需通过立法提高违法成本、厘清平台责任。文博机构也应在扩大夜间开放、弹性预约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让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文化普惠的初心。唯有让每个公民都有机会站在文物前感受文明脉动,文化自信的根基才能进一步筑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