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喜里
万顷碧波,水天一色。春天的一个上午,我来到元谋县江边乡龙街渡。在这里,龙川江从南向北汇入金沙江,随着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形成了3100公顷的广阔水面,景色壮美无比。
太阳高悬空中,金色的阳光洒在广阔的江面上,波光粼粼,浮光跃金。四围群山逶迤,壁立千仞。我无暇欣赏这壮美的景色,步履匆匆地去参观元谋红军长征革命遗迹的江边、龙街红军标语。
标语是红军开展宣传工作、群众工作、统战工作的一种特有方式,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一大创举。红军所到之处,标语几乎无处不在,承载了红军的优良传统、作风和革命精神,真实反映了军民鱼水深情。
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进入元谋开展了占领龙街渡及县城、阻击尾追的滇军、在金沙江石花滩段架设浮桥佯渡等军事行动,并在县城打开监狱释放被关押的无辜群众,进行大规模的革命宣传工作。目前在江边村、龙街村、大乌头禾村、姜驿街留存相对完好的10余幅标语,就是当时红军革命宣传工作的具体体现。其内容全面地反映了红军当时的政治主张、方针政策和任务,是云南省境内保存数量较多、较为完整的红军标语,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物见证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1981年6月,江边、龙街红军标语被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楚雄州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月合并入元谋红军长征革命遗迹,并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乌东德水电站建设,该文物保护单位处于库区水位线之下,经国家文物局及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书写有江边、龙街红军标语的民居整体搬迁至元谋县红军长征纪念馆。
红军在元谋期间,砸开监狱、解救百姓,打富济贫、收拾民团,架设浮桥、诱敌深入,进行了白酒坡阻击、龙街渡截击、盐水井堵击三场战斗,有力地牵制了数十万尾追之敌,为红军主力在皎平渡顺利渡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终摆脱了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
在元谋期间,红军不论战事多么频繁、行军多么疲劳,都不忘执行“宣传队”“播种机”的政治任务。在县城、街道和沿途各村,以书写红军标语、散发宣传单、表演活报剧、召开群众会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革命道理,宣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救国主张,宣传“红军是穷苦人民的军队”等,反映各族人民心声,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红军在龙街村写下了“不当挨饿挨打的白军,大家当红军去!”“官兵平等,反对白军官长打骂士兵!”“工农团结起来,不交一个钱捐税给区乡公所!”“组织抗捐军,反对苛捐杂税!”等标语;在江边村写下了“不替卖国贼军阀打仗,当红军打日本去!”等标语;在县城写下“百姓兄弟们,大家都是中国人,要携起手来共同抗日去!”“打倒压迫人民的政府!”“打倒贪官污吏,铲除土豪劣绅!”“打倒土豪分田地!反对封建压迫,反饥饿,建立苏维埃工农政权!”等标语;在杨柳村写下“打倒旧政府,解除人民苦!”“人民自卫军,不拉夫封马!”等标语;在埃那望写下“红军欢迎白军弟兄过来当红军!”等标语;在鱼水井写下“在长期的大规模战争中发动广大群众斗争!”“在广大机动地区消灭一切堵击、尾追的敌人!”等标语。
资料显示,红军的标语注重就地取材,形式灵活多样。有印刷设备的,就大量印制,更多的则是用毛笔手写,或干脆用墨汁、石灰、木炭或红土写在院墙、房屋、城门、牌坊等上面,甚至有些标语被刻在树干、石碑上。我在元谋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看到,标语大多用墨汁写在房屋墙壁,字体古朴苍劲。江边村、龙街村红军标语分别书写在两间民居外墙上,共6条88个字,标语分横、竖排列,楷、隶字体。
红军标语的功效如何?这从国民党官员对其的态度可见端倪。有资料介绍,有国民党官员曾在报告中说:“共产党对于宣传工作尤为注意,标语之多,满街满衢,门窗户壁,书无隙地。人心归附,如水下倾。”
红军撤离元谋后,县城及周边村庄民居墙上的大部分红军标语被国民党清乡时铲除,有的之后也遭到了破坏。现仅有龙街村、江边村、姜驿村、乌头禾村四处的红军标语完整保留下来。这些标语都是红军走后,村里的穷苦百姓和房主为了感恩红军、怀念红军、铭记红军、激励后代,用泥巴粘糊起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把泥巴清开,红军标语才重见天日。
红军不仅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革命道理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而且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感召和教育群众。红军在元谋期间,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惊民,不扰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无论刮风下雨或是蚊虫叮咬,红军都不进民房,在街头屋檐下、在村寨场坝中风餐露宿。红军借用群众东西时,每借一样物品都交给物主一个木牌,上面写着所借物品的名称及数量,用后如数归还、收回木牌,若有损坏则照价赔偿,对帮助红军的发银元作为酬劳,深受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元谋各族人民耳闻目睹了红军为工农大众流血牺牲的感人事迹,切身感受到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他们从内心感激和爱戴红军,亲近红军,很多老百姓主动帮红军挑东西,做向导,抱草铺床,烧水做饭,打草鞋,做鞋垫,缝补衣物,有的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红军伤病员。还有的连续三天给白酒坡阻击战阵地的红军指战员送水、送饭。
红军长征经过元谋,虽然时间短暂,却与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深情,留下了“砸开监狱解救百姓”“打富济贫开仓放粮”“西瓜壳里放铜线”“追红军还子弹”“二百元的毛驴钱”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红军纪律严明、不怕牺牲、一心为民、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启迪和激育了元谋各族人民,激发了元谋人民翻身求解放的意识,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今,战争的硝烟虽已远逝,但每一幅红军标语,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诉说着红军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