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读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长河墨香郁 长虹映书窗

王永刚 马广然

春城盛夏,稣雨如思。

昆明呈贡大学园区。走进历史悠久的云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展示厅,一本本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与师生和学校一同成长的老刊物,赫然眼前——《长河》38期的年轮,《长虹》54期的墨香,成为自恢复高考后一批批学子求学奋进的时代印记。从封面醒目的“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会编”字样到纸页上20世纪80年代蜡纸铁笔的刮擦、20世纪90年代打字机的咔嗒、新世纪键盘的敲击,以及此刻窗外无人机的嗡鸣,穿越近半个世纪,她似一朵静静绽放的小花,承载了一代代“云师人”的追求与梦想,见证了云岭大地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立德树人的初心与使命。

弦歌不辍,文脉赓续。放眼全国高校,学生自办刊物像《长河》《长虹》坚持接力从未中断的,亦属凤毛麟角。

蜡舟

昆明的雨总带着古滇青铜器的凉意。每一次穿过西南联大旧址的碑廊时,常感觉那些深陷石纹的铭刻正在雨中苏醒。

1979年金秋的黄昏似乎也落过这样的雨,《长河》第一任执行主编、历史系1977级本科生范建华抱着誊刻好的蜡纸疾步穿过砚池旁边的回廊,油墨未干的纸页在怀里沙沙作响,像一尾尾跃跃欲试、蹦出水面的河鱼。

研读华夏千秋史,但得精髓识所归。这是《长河》诞生的前夜。誊印社发黄的灯泡下,铁笔正在蜡纸上犁出思想的沟壑。陈年的松香混着蜡屑蒸腾,在玻璃窗上结成细小的水星。77级历史系班长、“老大哥”吴宝璋与才思敏捷的“小弟弟”范建华激情写下《昆明师范学院史略》,血气方刚的雷强在发刊词《嘤嘤求其友声》中形容这样一群质朴求知的同学,他们“是踏着碎冰残血进入历史学科的继承者”。

46年后,当指尖抚过创刊号毛边纸的封面,仍能触到当年刻刀留下的凸痕。那些深浅不一的纹路,开启了历史长河最初的支流。

学海无涯,岁月如歌。未曾中断的长河传承,涓滴汇碧,浩浩荡荡。历史科学的探索者,仿佛是溯流而上的“水文工作者”。老主编们总说,20世纪80年代的月光格外皎洁。他们在晾衣绳上悬挂蜡纸的模样,像是晾晒银河的碎片。有人用搪瓷缸接住从屋檐坠落的雨滴,权当校对时的镇纸;有人拆了被褥的棉线装订书页,针脚里藏着西南方言的韵脚。最珍贵的莫过于留昆的西南联大老教授们用朱砂笔批注的稿纸,那些鲜红的笔痕,至今仍在档案馆的樟木柜里蜿蜒成血色的流觞。

虹桥

当《长河》的年轮在银杏道扎下深根,另一道光芒穿破了校园的云层。一个清晨,早春的樱花突然开满了历史系的院前绿地,花瓣落在一位女学生未完成的诗稿上,成为《长虹》的创刊号插图。那些灼灼的粉雪,后来化作刊物扉页永不褪色的水印。

史似长河滚滚流,业如长虹贯碧空。如果说《长河》是青铜鼎上庄严的饕餮纹,那么《长虹》便是鼎中沸腾的梅子酒。彝家小伙在这里舞动火把节闪耀的热烈,白族金花倾诉洱海月光的柔情,更多同学在夜晚的自习室里,将乡愁熬成带纪年的露水。刊物里夹着一片风干的木香花,未署名的作者在花瓣背面写道:“历史是祖先种在我们骨缝里的茶树,总有一天会开出陌生的花。”

深秋的《长虹》读书会总在枫林举办。学生们把诗稿系在枝条上,风起时满林红笺如心绪意趣,翩翩起舞。冬天寒潮突至,结霜的文字在晨光中闪烁,竟把整片枫林变成了燃烧的甲骨。路过的老教授驻足良久,镜片上蒙着水雾:“这是活着的《文心雕龙》。”

双流

世纪之交的梅雨季,闪电与灯光在图书馆相遇。照明灯晃动的光影中,有人发现1938年的联大课表背面,某位前辈用铅笔写着未完成的十四行诗。

那夜的奇遇催生出一种隐秘的传统:每年校庆日,总有人往《长河》的论文脚注里藏几句俳句,或在《长虹》的情诗里嵌入史料编号。一个雪夜,管理员曾在闭馆的音乐里撞见惊人的场景——两个世纪的文字在月光下悄然移位,严整的考据与跳跃的意象正在书架上跳探戈。

这种交融在数字时代迸发出新的可能。历史学院报告厅里,1946年的手写讲义与2023年的电子诗笺在空中交织,铁笔刻痕与像素光点共同编织出立体的银河。穿汉服的新生举着手机穿梭其间,运动鞋踩过地砖上投影的蜡纸纹路,像踏着无数前人的掌纹走向未来。

黄昏的银杏道上,总能看到奇妙的光影嫁接。夕阳把捧着《长河》新刊的学生身影拉长,叠印在46年前创刊海报上;举着平板校对《长虹》文稿的姑娘,轮廓与1995年那位在樱花树下写诗的学姐完美重合。风起时,泛黄的纸页与电子屏幕同时亮起,古老的水纹与崭新的电流在暮色中形成合奏。

历史学院报告厅举办的跨媒介诗会上,有人用投影技术将《长河》发刊词投射在雨帘上。墨迹在积水中漾开时,在读的后生们仿佛看见老一辈主编们的倒影从历史深处走来。他们湿漉漉的布鞋后面紧跟新一代的球鞋,沾着蜡香的手指牵握着触控笔的掌心,击掌响应,共襄未来。

新霁

毕业季的深夜,校园里总有人在路灯下阅读刊物。《长河》的硬壳封面与《长虹》的软质书脊相拥,会发出象牙笏板碰撞玉磬的清音。大四的女生把4载光阴写成70字的骈文,藏在《万历十五年》的书评页脚;蒙古族少年将草原长调转译成五线谱,偷偷夹进《昆明地方史》的田野调查附录。

这些秘而不宣的仪式,让人想起创刊号里那片被遗忘的银杏叶。它用半个世纪完成了从书签到菌丝体的蜕变,如今仍在学生的论文里静静呼吸。或许,等到《长河》甲子诞辰时,学子们的指纹会在纳米涂层下苏醒,与前辈们的掌纹共同构成新的河床。

一夜暴雨,被淋湿的《长虹》合订本放在窗台晾晒。晨光中,那些洇开的字迹竟在瓷砖上续写出新的诗行:“我们既是凿壁的蠹鱼,也是织网的星群,所有投向深渊的目光,终将聚成照亮来路的虹。”

雨停了,汇学楼顶的积云缓缓漫散,和煦的阳光随四时的更替倾泻铺洒。天际边,恍然又有新的铁笔在云端刻写,新的虹桥在纸页间飞架。而图书馆地下的暗河,自在汩汩流淌,带着过往时代的倒影与回声,奔向雾霭升腾的远方。

历史就像一条长河,我们有幸可以在这条大河中遨游,采摘一朵朵纯洁而真实的浪花,拾起一个个闪耀着人生智慧的贝壳;可以在历史长河上与一个个伟大或平凡的灵魂对话,探寻人类创造的轨迹,发现历史的拐点和高地;可以俯仰中华文明的悠远灿烂,际遇人类命运的惊涛骇浪,在携手共进中同享和风细雨与明媚阳光。

  • 《在集市》出版发行

  • 青银互助 老有所安

  • 报头

  • 长征路上的红军标语

  • 长河墨香郁 长虹映书窗

  • 《斑铜》的人物群像塑造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