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宝玉
云南作家窦红宇创作的《斑铜》以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的历史文化及环境为创作背景,通过对爱情、战争、灾难、制铜和死亡的传奇式书写,勾勒出人性中的至爱和至美,彰显出坚守、传承和创新的“铜道”精神。本文旨在探讨《斑铜》中的人物群像塑造,分析其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以及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选择,从而揭示小说的深层意蕴和文学价值。
窦红宇在一篇随笔中曾写道:“千百年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度,传统文化是被农业经济和乡村的生存状态所支撑起来的文化。这样的传统是具象的,是每一个写作者都摆脱不了的宿命。所以,乡土在每一个作家的遗传密码中,成了最重要的文化血缘。但在乡土写作中,却正在失去语言的传统,思想的传统、作家的不在场和真善美,即对叙事主题的妖魔化,异化的描写。”基于这些,窦红宇开始回望传统,重新思考、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和我们脚下的大地。也正因为如此,他开始采用半文半白的文字和西方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让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长篇小说《斑铜》。
《斑铜》以会泽县的历史文化及环境为创作背景。炼铜传人张慧珍与革命式英雄人物段骑龙的结合,把那在会泽县历史深处沉默着的辉煌一时的铜文化与国家的革命历史结合起来,使小说烙上历史的厚重感。
窦红宇之所以写《斑铜》,是因为他被会泽县一段制造铜器的历史故事深深吸引。会泽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是铜原料的产地。在会泽县,有着传奇色彩的闻名中华的铜匠,有着几百年炼制斑铜的深厚历史传承。小说中的远平县原型就是会泽县,作者以“斑铜”这一器具为故事引擎切入,描绘了铸铜业圈内人的辛酸生活、情感、身世、命运和归宿,再现了远平古城从清初到解放的历史画卷。
“铜道”精神是《斑铜》的核心主题之一,“铜道”精神在《斑铜》中是一种综合性的精神理念,它融合了匠人精神、革命精神、人性光辉等多个方面。首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铜道”精神与铜器制作紧密相连,体现了匠人们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和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在小说中,斑铜的制作过程被赋予了神秘而崇高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匠人们的技艺水平,更承载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然而,“铜道”精神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在更深层次上,它代表了人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匠人们对工艺的执着追求上,更体现在革命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对理想的坚守和对信仰的执着上。同时,“铜道”精神还蕴含了人性中的有情有信,以及对生活、对家庭、对社会的深深眷恋和责任感。这种精神不仅贯穿于小说的始终,更深刻影响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铜道”精神首先体现在对斑铜技艺的坚守与传承上。远平县的张家祖上百年来以铸铜制器为生,张慧珍作为斑铜技艺的传人,她不仅继承了先辈们的精湛技艺,更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地追求创新和发展。张慧珍与制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识打铁铸铜,不感兴趣。在小说的第三节中提到,当张家大院来了一拨庆贺的客人时,张继铜叫张慧珍前去,张慧珍回应的是:“我又不识打铁铸铜的,我去做甚?”那时的张慧珍只在乎情爱,对铸铜有所了解,却不深入。第二个阶段是找到人生目标,一心学习制铜。在第十四节写道,慧珍在象鼻镇拜金科为师,金科也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她。张慧珍也真正地深入学习制铜,并接触到斑铜的制作技巧。第三个阶段是实现目标,制成斑铜,完成父亲与师父的心愿。小说中两次提到制铜的两件大事:第一件是铸出传说中的大铜钱,第二件便是制出斑铜神器。第一件已有张继铜完成,而制出斑铜便是张继铜与金科的心愿。在小说的下卷第五节中张慧珍重振张家大院的炼铜大业,重开作坊,取名珍记。发誓定要记住师父和父亲之憾恨,日研夜习,精艺纯技,子子孙孙延传不息,定要让那斑铜神器之光辉重耀远平之街巷。功夫不负苦心人,张慧珍最终炼成斑铜,写出《斑铜赋》。
“铜道”精神体现在人性中的有情有信上。在小说上卷的第五节中,张家大院为铸成大铜钱宴请三日,张继铜在与宾客敬酒时说到制铜的行规:“勤勤恳恳淬火,踏踏实实做人,不与乡邻争名利,不占四方不义财。铜心为铸,心为德养,德为火炼,火为火引。”行规中处处透露着“德”,这也是铸铜最重要也是最该有的精神,小说的女主人公张慧珍便是“德”的代表,不论经历什么险境,不论身处何方,也不改初心,以德待人,和善对人。金科在给张慧珍教授制铜之技时说:“庄子曰,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只有到达此种境界之人,所制之器,才是浑然天成。”慧珍之后的所作所为也体现了她师父说的“有情有信”,她坚信心里只要装着这四个字,无论怎么样的艰难困苦,都可干干净净,立世为人了。结局也证明她所坚信的“有情有信”带领她走向成功。其次小说通过描写段骑龙与张慧珍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他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性中的美好。段骑龙与张慧珍之间的爱情深沉而执着,他们在战乱和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坚守着对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爱情成为了他们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之一。
“铜道”精神还体现在对革命历史的颂扬上。小说通过描写会泽男儿跟随红军北上抗日的英勇事迹以及其他人物在革命历史中的抗争和奋斗,展现了他们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段骑龙,这个曾经放荡不羁的青年,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成长为一位有担当的英雄。在上卷的最后一节里,段骑龙毅然决然地加入红军,北上抗日。在战争中他展现出有勇有谋的一面,成为部队里重要的带领者。在家族深陷危机之时,他与张慧珍二人同心协力,使家族转危为安。无论是面对家族的危机,还是国家的召唤,他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铜道”精神中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还有追随段骑龙一起抗争的江大海、张三毛、大头驹等人,他们由最初的土匪、流浪汉到北上抗日,保卫国家,为抗战的胜利牺牲,成为抗日英雄,这些抗争精神与“铜道”精神相辅相成、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小说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斑铜》中的人物群像与“铜道”精神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相互映衬关系。一方面,人物们的命运与选择,是“铜道”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演绎。他们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次抉择,都是对“铜道”精神的一次生动诠释。另一方面,“铜道”精神也成为了人物们行动的指南与精神的支柱。在面临困境与挑战时,正是“铜道”精神给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勇气与力量。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更成为了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