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源是珠江水系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关系流域生态安全。曲靖市珠江源保护区沾益管护分局以科技监测为抓手、以联防联控为支撑,通过10公顷常绿阔叶林大样地研究与多部门协同保护,全力筑牢珠江源头生态屏障。
这片10公顷的近成熟次生半湿性常绿阔叶林,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监测人员在此布设104个种子雨和凋落物收集框,像为森林开展定期“体检”;安装的物候相机与红外相机,则是24小时在线的“生态记录员”。
“物候相机用于记录植物整个生长周期的变化过程,研究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红外相机用于监测野生动物的种群及数量,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片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情况。”珠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沾益管护分局工作人员马睿说。据了解,自2020年样地建立以来,已获取4368份样品,其中1247份有效种子样品成为研究植物繁衍的珍贵素材。
珠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沾益管护分局资源保护科科长张荣贵告诉记者,通过对样地内树木的形态结构、生物量、生长状况进行长期动态监测,以及对土壤及凋落物等物质的定期检测、对土壤微生物及植物根系的相关研究,可以全方位探究森林地上及地下的碳循环过程,实现森林碳汇能力核算。2024年,该固定样地被列入滇中高原生物多样性与地球关键带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分站。
科学监测只是起点,综合管护才是关键。沾益管护分局依托林长制,2024年组织360余人次开展89次巡护,并联合林草、环保、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现违法线索共享、执法无缝衔接,全年排查168个生态隐患。在森林防灭火领域,分局投资近2000万元建成监测预警系统、防火通道等设施,2025年森林防火期实现“零火情”。除专业管护,该分局还利用世界环境日等节点开展法律法规“五进”宣讲,将生态保护理念送进社区、校园。同时,25台红外相机拍摄的409张照片、476段视频,不仅为科研提供资料,更成为公众了解野生动物的窗口。
从微观监测到宏观治理,从专业守护到全民参与,如今的珠江源保护区,林木蓄积量显著增长,水源涵养功能增强,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张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