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梅
近期,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火爆出圈,场均观众超万人、社交媒体传播量数亿次,成为现象级社会事件,也直接带动了文旅消费爆发式增长。贵州“村BA”“村超”、江苏“苏超”等备受关注,这些看似小的赛事,正以其澎湃的活力,实实在在地撬动着“大经济”,成为激活内需、拉动增长的新引擎。
小赛事的能量,体现在它触发的多层次经济涟漪。“苏超”第四轮上座人数已超越部分中超场次,赞助商从6家激增至19家。更生动的变化在场外:一场球赛后,“南京盐水鸭”搜索量飙升74%,订单增长58%;“南通早茶”搜索量更是猛涨367%。这哪里只是看球?分明是打通了“踢球—观赛—消费”的完整链条,当加油的观众变成了买单的顾客,赛场的热度也直接转化为市场的温度。一场地方球赛,竟能如此高效地把观众流量变经济增量,这正是“小赛事撬动大经济”的生动缩影。
要让这小杠杆持续发力,撬动更大的经济板块,关键在从一时火到一直旺。这离不开政策与市场的双手精准配合。江苏将足球纳入“十四五”规划,用财税优惠降低办赛门槛;贵州榕江为“村超”制定十年规划,构建三级赛事矩阵和“新三线”体系。正如专家所言,政府需用好资金扶持、赛前补贴、标杆奖励这套组合拳,筑牢制度保障;同时加强监管,确保赛事安全有序。而办赛主体,则需秉持需求导向、跨界思维和长期主义:用数字化提升报名、购票、消费的便捷度;用精心服务提升参与者满意度;更要深挖地方的历史、民俗等文化底蕴,以“赛事+观光”等模式紧密捆绑文旅资源,让“小赛事”成为文旅体融合的大平台,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和消费黏性。
放眼全国,小赛事撬动大经济的图景正多点开花:马拉松从大城市“跑”进全国600多座县城,点燃了全民健身热情,也擦亮了城市名片;佛山“龙超联赛”用500场龙舟赛串联起12个产业链条,增收超3亿元;四川巴中借一场皮划艇公开赛,雕琢“运动之城”新地标。这些赛事,规模或许不大,却深深扎根于城乡肌理,办在百姓身边,在景区、街区、商圈里创造着丰富的消费场景。它们早已超越单纯的竞技比拼,成为撬动地方经济、激活消费潜能的有力支点。
小赛事要成就大经济,精髓在于小火慢炖,久久为功。莫贪一时喧嚣,精耕细作打磨好每一个服务细节,编织好上下游产业网络,培育好独特的赛事文化。当球场的欢呼声、桨手的号子声,与街头巷尾的扫码声、商户的笑语声和谐共鸣,每一份对赛事的激情与热爱,都将汇集成滋养一方水土、惠及万千百姓的可持续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