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雪飞
云南民族众多,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这些民族服饰款式、颜色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云贵高原少数民族服饰的装饰工艺主要有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饰银等特点,少数民族纺织品文物作为云南省博物馆的重要藏品,是研究区域民族史、边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源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工艺、材质、纹样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专家介绍,纺织品文物无论是在库房中还是陈列于展厅内,都会受到温度、湿度、光辐射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材料老化、褪色、腐蚀等病害。对它们来说,虫蛀、脏污、褪色、纤维老化、金属饰物氧化、残损缺失、变形等现象是常见的病害。
为传承与保护好这些珍贵文物,2022年9月,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共涉及楚雄彝族绣花挎包、傣族女服等8件文物。2024年,云南省博物馆和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携手完成了这一项目,修复文物材质包括棉、丝、麻等天然材料,以及天然染料和化学染料;服饰上饰有不同材质的装饰,如金属、羊皮、纸等,其中以金属为最多。
日前,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文化遗产传播中心、中华文明展示传播联盟主办的“2024全国文物修复案例宣传展示活动”终评结果正式揭晓。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荣获十佳项目。该奖项是文物修复领域国家级最高奖项。这是云南有机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首次获得国家级文物保护修复荣誉。
省博物馆与我国第一家服饰类
专业博物馆携手“攻关”
这是一件极具云南地方特色的民国时期壮族上层妇女的盛装,领、襟、袖口皆以色布拼饰。后背以金银线、蓝色紫色红色线绣一方形图案,正中绣6个寿字,并镶饰乳钉银泡。其银线绣有“鸿翥堂本机纯纬敬贡”的字迹,并绣印章一枚。
作为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这件壮族女性上衣尽管平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在时间长河的淘洗下,原本光彩夺目的它也“患”上了较为严重的病害,破损、开线、污渍、金线脱落、皱褶、褪色、糟朽等问题严重侵蚀着它的健康。
幸运的是,这件壮族女上衣在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中得到了保护修复,它又恢复了昔日的神采,特别醒目的是这件上衣前胸从领至衣摆披着的那件银泡褂,白布地镶满乳钉银泡,并坠有鱼铃坠。“穿在身上闪闪发光,走起路来响声清脆悦耳。”有修复专家打趣地说。
2022年1月,云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民族服饰保护与研究联合工作站”,旨在发挥云南省博物馆对外展示云南历史传统文化的窗口功能,并促进北京服装学院相关科研成果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方面得到有效转化。同年9月,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启动,项目涉及8件馆藏纺织品文物,其中6件为服装类文物,2件为服饰类文物。比如潞西傣族女服,为清代傣族上层妇女装束。上衣为藕色缎团花色地钉镀金泡圆领长袖对襟衣。两襟镶钉4个八角菱形大牌扣,面雕兽形纹,后背坠有3个镀银乌金泡。袖口黑缎盘金,绣花,并钉镀金梅花银泡21枚。统裙为黑布地五彩金线织花、编花、拼色布统裙,下摆缀灯笼形大坠铃16串和蝴蝶小铃坠46串。比如傣族土司绣花女上衣,用料讲究,绣工精美,图案和谐大方,为清代土司妇女盛装。墨蓝色绸缎地,衣襟满绣花草、蝴蝶、凤凰等图案,盘有金线与边相隔,配有红色纽扣五枚。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精准开展修复工作
保护修复团队针对这批纺织品文物多种材质共存的特点,充分考虑其差异性,借助现代仪器设备,对文物所用面料的质地、纺织工艺进行深入探究;对文物染料种属及成分进行检测;对文物病害成因进行分析。保护修复专家说:“保护修复工作从有机物与无机物保护两个方面进行,保护修复流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保护修复前进行信息采集与病害调查;保护修复中进行杀菌消毒、除尘清洗、化学加固、物理修复等;保护修复后制作填充模具、文物囊匣等。”
按照这3个阶段划分,保护修复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信息采集时,保护修复团队利用显微镜成像直观地拍摄并精确测量纺织品文物尺寸,利用高清视频显微镜观察织物织造结构,记录织造参数,判别纤维的种属来源,进一步研究文物历史及工艺信息;利用燃烧法、溶解法、感官鉴别法或借助专业仪器设备对纺织品文物掉落残渣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纺织品种类及老化程度等,为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傣族女服在长期展陈的过程中受到环境影响,出现褪色、纤维脆化的情况;傣族筒裙存在皱褶、污渍、褪色、开线、局部绣线脱落等病害……”专家介绍,经过调查,这8件文物普遍存在虫蛀、脏污、纤维老化、褪色、金属饰物氧化、残损缺失、变形等现象。
在取得文物信息与病害信息后,怎么保护与修复?部分纺织品文物上存在大量金属品,如何在保护修复中平衡纺织品与金属品的权重比?……这一系列问题,都亟须保护修复团队去直面。经过研究讨论,保护修复团队决定在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和“最小干预、可识别性、可逆性”等文物保护修复基本原则,以对纺织品文物上的特色工艺进行技术性复原和文物外观性复原为思路,将科学研究贯穿保护修复工作全过程。保护修复程序及分步实施过程均以检测结果为依据,对纺织品文物以物理方法进行清洁、整形、加固修复,以物理方法为主对金属品装饰进行清洁、矫形修复。
祛除对文物造成影响的有害因素及可能诱发病害的因素,减缓破坏速率,从而延长文物寿命;同时增加文物强度,美化外观,使文物重新达到安全展陈效果——为达到这一目的,保护修复工作艰苦而繁琐。以杀菌消毒为例,经过对多种方法的讨论比较,选定对纺织品文物的强度、色差等指标基本没有影响,且对人员也较安全的硫酰氟熏蒸消毒法。保护修复团队搭建起10平方米的移动熏蒸仓,投药熏蒸72小时。
再以材料选择、补配为例,该批文物有皮金/银装饰残缺、绣花残损等问题,针对加固、补配所需材料要进行复织或定制,对待用面料、线材等要依据文物情况进行染色、做旧处理,必要时需进行老化处理。补配分纺织品补配和金属品补配,纺织品补配需根据纺织品的织、绣、缝等原工艺,实施面料织补、花样补绣、盘金线钉缝等补配修复。文物金属品的补配要根据金属品的制作原工艺和缝缀于纺织品上的原工艺,实施补配修复。
完成对这批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后,制作文物囊匣又紧锣密鼓地提上日程。文物囊匣可起到防尘、防潮和方便日常工作中的安全提用等作用。在经过测量取得8件纺织品文物的精确外形尺寸后,根据其质地、形状、受力点等综合因素设计制作了文物囊匣,为它们提供了适宜保存的“小环境”。
“8件文物的材料、纹样、制作工艺、制作技法都充分体现了各民族交流交融的痕迹,是民族服饰在中华大地这一特定地域里,各民族相互碰撞、融合、发展的证明。保护修复团队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小到一针一线,大到服饰形制,根据每一件文物的特点和劣化情况反复推敲修复方案,使得这批纺织品文物‘重获新生’,属于汉族地区服饰常见的银牙子绲边工艺、多民族地区仍然在使用的汉代平绣针法等,都通过此次项目得到了技术性复原。本项目对今后的民族纺织品文物修复工作展开具有创见性,为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保护修复团队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