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读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书香云南

叩问《宜底》

陈明强

诗集《宜底》承载着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纳西族摩梭人青年学者、诗人恩雅·旦史才多年思悟诗歌真理,摸索诗歌奥义的点滴。诗人着眼于个人和族群、民族和国家、存在与时间,从诗这一外在形式逐步向内转化,将自我的微妙体验和时代的滚滚洪流相结合,写成这一部诗集。

诗集《宜底》以主题区分,共4大主题:宜底与我,时代与民族,文化与城市,生命与时间。由小及大,每一主题都流淌着诗人的生命情感,诗人用个人情思、民族底蕴和时代精神浇灌出的诗集,内蕴温情而诗意。

诗集以诗人故乡命名,故乡与诗人的牵绊千丝万缕,儿时的故乡与如今的诗人映照着各自的形体,审视各自的存在。故乡的零散往事是诗人永难割舍的记忆,熟悉又渐渐陌生的故土成就了诗人的一切,于是诗人不断回望那片有着垭口群山,乡音亲人的土地。“故乡太美/我的眼睛却装不下”,借助现代化的手机,诗人捕捉着那片原始静谧的山水和古朴善良的亲人,为迎来新变化略感失落的同时,也为故乡的新气象而欢欣雀跃。在重返故园的人看来,故乡的风也别有一番风味,“舍不得惊扰任何人”,又期待自己“有时像小凉山的男人/行走在大地中央”。故乡一点点刻画着诗人的精神世界和当下存在。

然而,诗人终究要离故乡而去的。走出故乡,时代的浪潮迎面而来,诗人审视着民族在时代变化下的处境和选择,他为“我不知道/我应该去加宽马路/还是卸马让车”而困惑,遗憾丽江古城的商业化。曾经忠诚如兄弟的生产工具,到现在的“如今木犁高高挂着”,曾经热闹非凡的寨子,变成“最后一波留守的青年/丢下寨子/走了”。等伤感渐去,诗人转而以崭新眼光重新打量变化中的宜底,发现“乡亲们举着火把 拦下/房子一样的卡车”,用“愚公移山”的原始方式,阻止对森林的砍伐。看见“一群陌生人把这里当作了故乡”,只为更好地建设边疆村寨,诗人也会由衷地感动。还有特殊时期,“从未离开故土的洋芋/集体上车/怀里捂着小凉山的温度/奔赴千里之外的武汉”,温情流露于诗。《猎狗的身份》意味着文明进驻后的村落新生,《双语宣讲》和《驻村干部》讲述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对各民族鱼水一家亲的亲情展现。

攀登的阶梯向上延伸,诗人的情怀不断放大扩张,《宜底》展示的第三大主题是文化与城市。写成《宜底》时,诗人恩雅·旦史才已近不惑之年,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尝过人间酸甜苦辣,并常怀一颗敏感之心,在城市寻求文化的踪迹。当《7101班车》载着手臂刻有“听天由命”的男人和他怀里的小女孩,驶向远方的城市,“班车”成了父女走向下一站的见证者。无论生活在城市多久,诗人心中的故乡永不会褪色,还不断增添新意。即使身处新的生活环境,仍有人思念旧日温情,没有被忙碌的生活吞没。城市是进步的代言词,新城市催生新文化,即使再如何忙碌,也无法磨灭一个人心底的柔软。《节孝巷12号》改图纸的大叔和身旁做作业的儿子,是父爱和青春的另一种书写;《都市守护者》默默耕耘于城市角落,“细心擦拭着城市的肌肤”,城市虽大,却又集合着诸多温情事件;《螺蛳湾》的店铺回荡着一家三口的欢声笑语。文化可以改变一座城市的内核,城市也可以提升一种文化的温度。对于二者的关系,诗人在《宜底》中巧妙地给出了他的答案,这不是唯一的答案,也不会是最终的答案,我们还将行在路上,面对自己心中的文化与城市。

当一个哲学家或科学家达到专业领域的最高水平时,他们不约而同面对人类的终极问题:生命之意义。普通如你我,面对最高维度的哲学之问,该如何维系内心安宁?翻开《宜底》,似乎答案已隐隐浮现。《南瓜》《仙人掌》《无所事事的江水》《无名鸟》《大山和白云》等诗中,事物的存在和在历史时空中的缓慢流动,却无言地显出一种悟道的哲思,在返璞归真的清明澄澈中,诗人放下对生命目标的追寻执念,接受当下的存在。

从年少出乡到目睹时代变迁,进而追忆寻觅文明的城市过往,最后于从时间中回归生命的本真,诗人恩雅·旦史才的纵深求索,《宜底》的字字句句,以个人最寻常的思悟裹起多变的命运。诗人伸出心灵探求的触手,并在最终,看见复杂的命运共同体中,个体生命静静闪耀着星辰般的生命之光。

  • 纺织品文物“新生”记

  • 长诗《茶马古道记》推出珍藏版

  • 翠湖波光载金爵

  • 报头

  • 叩问《宜底》

  • 走向世界,历史小说的叙事新维度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