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甲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教育生态,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成为思政课教师应时代之变的必然选择。思政课教师应借力人工智能提升理论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厚植育人情怀,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更大的力量。
在优化信息获取与知识融通中提升理论素养。一是优化信息获取与整合,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师要借助人工智能强大的信息获取和整合能力,完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的获取,并借助人工智能提升思政课的话语生成力、话语阐释力、话语引领力,不断讲好中国故事,夯实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二是绘就跨学科知识图谱,提升理论融通能力。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呈现出跨越时空、打破层级的复杂联系,思政课教师除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将人工智能作为跨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的工具,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突破传统研究范式,弥补和解决思政课教学中的理论短板。三是追踪情势变化,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思政课教师要运用人工智能在大型语言模型基础上形成的强大多模态数据分析能力,对社会思潮进行量化分析与预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把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必要时用好“批判的武器”,在服务现实、明辨是非中提升理论说服力。
在统筹人机关系与师生关系中创新教学方法。一是围绕提升教学针对性创新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要围绕提升教学针对性创新教学方法,把握人工智能的技术触点与课程培养目标的契合点,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通过人工智能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行为信息,优化教学决策,提高教学针对性,实现教学精准化。二是借助人机良性互动推动不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思政课教师要在人机良性互动中打破知识权威和标准执行者身份,打造集传统的讲授法和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为一体的教学方法群。具体而言,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文本生成功能,结合全息感知技术,创设具体授课情境;利用在线讨论区、即时投票和视频会议等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运用互联网、虚拟空间等数字技术连接校内校外、课上课下,联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以支撑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三是依托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效果评估与反馈。思政课教师要借助数智技术设计调查问卷,以把握教学方法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间的适配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涵养良好的教育生态。
在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中厚植育人情怀。一是在数字化浪潮中把握育人情怀的内涵。思政课教师育人情怀的保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思政课教师要保持坚定政治信仰、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等的政治情怀;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理论情怀;心系国家、民族、人民利益的家国情怀等,从而回答为什么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数智时代,思政课教师在情感共鸣、价值判断与人格示范方面的价值无可替代。二是在评价方式数智化过程中考察育人情怀。一方面,在运用人工智能多方式进行教师发展培训过程中,注入育人情怀落实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师德师风、育人情怀方面的评价,创建评估模型,引入学生情感体验指数评估。三是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中践行育人情怀。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目标的达成,取决于有创新创造自觉和能力的学生科学地掌握和运用它们。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实现理想信念和落实社会责任为目标,运用人工智能工具和数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元宇宙思政课程实践基地、协同育人区块链平台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建构现代智能评价体系,打破思政课堂唯分数论的弊端,以全面评价引导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能力建设的探索历程与创新路径研究”(资助编号:2024M763688)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