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开放云南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郑和行之友谊使者——

有“福”自云南来

沙特朋友在学习剪纸。 本报记者 字剑飞 摄

郁伍林 本报记者 陈晨 摄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

600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云南人郑和多次远航抵达吉达、麦地那等地,以友好之姿架起文明对话的桥梁。2025年5月,云南以2025年中沙两国建交35周年暨首个“中沙文化年”为契机,先后在利雅得、吉达举办“茶和天下”·雅集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化旅游推介活动、“沿着郑和的足迹去串门——沙特主题采访活动”。

时光荏苒,来自云南的友谊使者再次走进沙特。歌声、欢笑、乡愁,依然是这场相会的关键词。

阿齐兹国王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纳瓦夫,现场制作了一张乌铜走银工艺的“福”字,喜笑颜开。聊起丽江古城与吉达古城这两座“活态博物馆”,他说在发展、保护与传承的脉络里,看到了共通的坚守,也品出了各异的风情。

“课本里初识丽江,今天的文旅推介会更让我有机会体验云南的非遗手作。我正申请到中国读研,期待亲身踏访云南。”沙特青年图尔基热爱中国文化。身为英语教师的他,仅学习两月,便能对着镜头熟稔罗列出云南的美食美景。他的中文老师小绵是云南昆明人,“在利雅得听见《彩云之南》的旋律,心头一热,好像回了家。”小绵激动地说。

中沙途记商旅项目经理马雪游来自云南文山,公司主营中国至沙特的会展与地接服务。得知利雅得有云南主题的活动,他欣喜又激动,立刻在400多人的沙特云南老乡群里发布通知,呼朋唤友赶来帮忙布置现场。“滇沙旅游市场是一片蓝海,我计划下半年回云南考察,设计专属线路,把苍山洱海、热带雨林介绍给沙特游客。”谈及未来,这位云南人眼中满是期待。

近年来,郑和已经成为云南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一张名片。

跟着郑和的足迹去串门——马来西亚主题采访,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七彩云南周边行、马来西亚文化旅游推介等一系列活动,挖掘了中外各国、各行业中致力于友好交往、实现区域共同繁荣的“新郑和故事”。

在吉隆坡,马来西亚籍作家苏海尔带着他的新书《郑和:垂范百世》与云南朋友见面。苏海尔是世界文明研究会郑和遗风组的首席研究员。他耗时两年,通过走访、调查、访谈等形式,结合大量史料,梳理了郑和七下西洋的重要事迹,用马来语向读者诠释了郑和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的贡献。

“郑和的伟大在于不断创新,勇于开拓新世界。”苏海尔说,如今再谈郑和,不只为了回顾历史,更为了延续郑和精神,“郑和无论去到哪里,都带去了友谊、繁荣和发展。带着郑和的精神,我们一定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本报记者 郭瑶 韩成圆

  • “路”把赞中两国连成一家

  • 有“福”自云南来

  • 友谊路上最美的和声

  • 从暹粒“追星”到金边

  • 更多文明在相遇中绽放新光彩

  • 报头

  • 做文明交流的践行者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