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开放云南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世界遗产游计划——

更多文明在相遇中绽放新光彩

苏力 本报记者 李文君 摄

筒裙的丝线在阳光下泛起金光,老挝导游苏力轻轻抚过裙摆上的娜迦纹。

“你看这水纹般的图案,是湄公河的守护神。”他眼里带着骄傲,这纹样早已跟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册,让更多人看见。

2024年11月,这位曾在中国留学的导游,特意带着这件宝贝,从老挝琅勃拉邦赶来昆明,参加“世界遗产游计划”发布活动。当“星光漫游 佛都秘境”中老奇幻旅程旅游线路现场发布时,苏力紧盯着舞台,眼睛愈发亮了起来:“旅游线路会经过老挝琅勃拉邦。自从琅勃拉邦成了世界遗产,来到当地的游人如潮,当地人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在苏力看来,旅游业与遗产保护就像筒裙上经纬交织、丝丝入扣的彩线,默契配合、相得益彰,也让云南与周边国家紧密联系。

时间来到半年后,今年4月,怒族汉子郁伍林带着“哦得得”的歌声,站上了马来西亚吉隆坡和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舞台。

这位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不仅是怒族民歌的传承人,更是怒江老姆登村的“旅游代言人”。在“世界遗产面对面·文明互鉴手拉手”活动中,他用质朴的语言,分享着民宿里的火塘、怒江大峡谷的壮丽、徒步路上的野花香。

世界遗产游,像从南方吹起的暖风,让更多美好相会,让更多人相见。

“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来我们老姆登村。”他边说边张开双臂比划着,“我们那里,脚下是怒江在吼,身边是怒族木楼,我家祖孙三代五个民族,一顿饭能吃出五种风味!”台下的外国朋友们听得聚精会神,心已经飞到了这个藏在云南深处的美丽秘境。

这场由云南宣传、文旅、外事等多部门联合发起的“世界遗产游计划”,就像一张铺开的文化地图,以6项世界遗产为珍珠,用国际友城的情谊串成线,既守护着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又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从老挝到泰国,从沙特到印尼,不同肤色的人都在这张地图上找到了自己的坐标,找到了心灵的共鸣。

当筒裙的娜迦纹遇上怒族的“哦得得”,当湄公河湍急奔涌的江水、怒江气势如虹的白浪带来一场场对话,世界遗产游正让更多文明在相遇中绽放新的光彩。

本报记者 姚程程 韩成圆

  • “路”把赞中两国连成一家

  • 有“福”自云南来

  • 友谊路上最美的和声

  • 从暹粒“追星”到金边

  • 更多文明在相遇中绽放新光彩

  • 报头

  • 做文明交流的践行者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