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当暮色漫过嵩明坝子的青瓦白墙时,老戏台的木柱上,斑驳的朱漆在夕照下泛着温润的光。忽然,一阵清脆的檀木梆子声破空而来,紧接着,月琴叮咚,三弦悠扬,鼓点如珠落玉盘,瞬间将时光拉回千年之前。嵩明花灯,这朵扎根滇中沃土的艺术奇葩,正以最鲜活的姿态,诉说着一方水土的前世今生。
翻开嵩明的文化长卷,花灯的脉络清晰可寻。早在唐代,元宵夜的月光下,竹篾扎就的灯笼在街巷间流转,民间艺人踩着鼓点即兴唱和,这便是“唱花灯”最初的模样。那些摇曳的灯火,如同散落人间的星辰,点亮了滇中大地的夜晚。宋元时期,中原文化的春风翻山越岭而来,元曲的婉转、江南小调的柔美,与滇中大地的质朴民风相遇,为花灯注入了新的灵魂。民间艺人将这些外来元素巧妙融合,让花灯从单纯的歌舞,发展成既有灵动舞姿又有婉转唱腔的艺术形式。
明清时期,嵩明的村村寨寨仿佛被花灯的火种点燃。百户以上的村落皆有灯会,每逢佳节,十里八乡的人们携家带口,汇聚在戏台前。台上,演员们身着艳丽戏服,载歌载舞;台下,观众们或站或坐,看得如痴如醉。那此起彼伏的喝彩声、欢笑声,与花灯的锣鼓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民俗画卷。到了民国年间,《王氏挑水》《嵩明采茶》等剧目应运而生,这些取材于百姓生活的故事,通过花灯的形式演绎出来,让人们在欢笑与泪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而最让嵩明人骄傲的,是花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辉煌时刻。20世纪50年代,嵩明花灯团带着传统剧目《破四门》进京,一举夺得“全国民族民间文艺汇演”一等奖。那一刻,来自滇中一隅的花灯,在首都的舞台上大放异彩。60年代初,总政文工团将嵩明花灯歌舞《团场》改编为《红灯舞》,不仅在全国巡演,还登上了波兰“世界青年联欢节”的舞台。当嵩明的花灯舞步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绽放,世界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听见了来自彩云之南的动人旋律。
漫步在嵩明的街巷,花灯的印记无处不在。老茶馆里,几位白发老者围坐一桌,一边品着粗茶,一边操着月琴,轻轻哼唱着古老的曲调;村头的空地上,一群孩童举着自制的花灯,嬉笑追逐,稚嫩的歌声在暮色中飘荡;节日里,盛装的男女踩着鼓点翩翩起舞,彩扇翻飞,花灯摇曳,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这些看似寻常的场景,却是嵩明最动人的文化图景。
嵩明花灯的独特魅力,首先在于那一个“崴”字。这个源自嵩明人民“挑担子”劳作的动作,经过千百年的艺术锤炼,成为了花灯舞蹈的灵魂。舞者以躯干为轴,身体如风中的柳枝般左右摇曳,轻盈而不失稳重,柔美中透着力量。每一次“崴”动,都仿佛在诉说着滇中大地的故事;每一个转身,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那摇曳的身姿,将嵩明的山川灵气、风土人情,都凝聚在了舞步之中。
除了“崴”,嵩明花灯的舞蹈动作丰富多样。转、跳、手巾、龙舞、灯笼舞、扇花……每一个动作都经过精心雕琢,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充满了艺术的美感。舞者们手持彩扇,时而轻摇慢摆,如春风拂柳;时而快速翻飞,似彩蝶翩跹。手中的花灯,在光影交错间变幻出万千姿态,与舞者的动作相互呼应,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嵩明花灯的表演形式,分为“团场”和“坐场”两部分,两种表演形式各有千秋。“团场”是热闹的开场,十余名男女成对登场,载歌载舞,用欢快的节奏和热烈的氛围瞬间抓住观众的目光。舞者们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在舞台上穿梭往来,仿佛盛开的繁花,让人目不暇接。“坐场”则更注重故事的讲述和情感的表达,表演唱、花灯小戏、讲口戏……各种形式轮番登场,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人间百态一一呈现。演员们用生动的表演、诙谐的语言,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生活的真谛。
而那富有地方韵味的音乐,更是嵩明花灯的点睛之笔。以戏曲曲调为骨,以民间歌曲为肉,再融入当地方言,形成了嵩明花灯独特的音乐风格。五声音阶的运用,让旋律简洁明快,易于传唱;欢快明朗的节奏,仿佛能驱散所有的阴霾;丰富多样的演唱形式,独唱、对唱、合唱相互交织,层次分明,韵味十足。那一声声“咿呀嚯嘿”“哪呀衣得哟”的衬词,如跳动的音符,为音乐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让人一听便知,这是来自嵩明的声音。
在嵩明,花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传承。它承载着老一辈人的记忆,寄托着年轻人的乡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家族传承中,奶奶手把手教孙女舞扇;师徒传承里,老师父耐心地向徒弟传授唱腔;一场场培训、演出,让花灯文化在人群中生根发芽。那些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在灶台前忙碌的主妇,在校园里读书的孩子,都可能是花灯的爱好者、传承者。
然而,在时代的浪潮中,嵩明花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多样化的娱乐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无暇顾及这门古老的艺术,年轻一代对花灯的兴趣逐渐减弱,传承队伍青黄不接。如何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嵩明花灯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幸运的是,在嵩明,总有一群人在默默坚守。传承人倾其一生,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挖掘整理花灯的文化内涵;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举办各类活动,推广花灯文化。他们就像守护火种的人,在黑暗中坚守,只为让这朵艺术之花永远绽放。
如今,嵩明花灯进校园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花灯的舞步、唱腔,用稚嫩的声音唱响古老的曲调,这些新鲜的血液,让花灯有了新的希望。当传统与现代碰撞,当古老与青春相遇,嵩明花灯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当最后一缕夕阳隐入山峦,夜幕降临时,老戏台前又响起了熟悉的锣鼓声。那摇曳的花灯,婉转的唱腔,婀娜的舞姿,仿佛在诉说着: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嵩明花灯的魅力永不褪色。它是滇中大地最动人的诗篇,是每一个嵩明人心中最深的乡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永不蒙尘的明珠。在时光的长河里,它将继续翩跹起舞,诉说千年故事,照亮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