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图
南糯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与景洪市嘎洒镇交界。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植被茂盛,适宜茶树生长。千百年来,这里的先民就以种茶为生。哈尼族阿卡人南迁至南糯山后,进一步拓展了茶园。其中,由阿波爷爷经营管理的一棵茶树,历经800余年沧桑长成了全世界瞩目的茶王树,它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茶树。
南糯山因茶扬名,成为世界瞩目的古茶山。南糯山因茶兴业,民众自古以来“衣食仰给茶山”。明末清初,以南糯山为中心曾出现过“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的空前盛况。民国时期,内地一些商贩茶客入住勐海,与当地人合作开办茶庄、茶坊,茶叶贸易活跃;1938年,爱国开明人士白孟愚受中茶公司委托,率南糯山民众创建规范化茶叶种植场,开办南糯山茶叶试验厂,即南糯山一厂,引进现代化制茶设备(如揉茶机、烘茶机等)制茶,勐海茶业再度辉煌。
但好景不长。在历史发展某个阶段,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当,茶产业受到冷落,茶价低迷,茶农无心耕耘管理茶园,任其茶树自生自灭,茶园荒芜。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勐海茶厂工作期间,因主撰《勐海县志·茶业卷》和主编内刊《勐海茶讯》,查阅了大量与勐海茶业和勐海茶厂有关的文献资料,其中一篇刊登在《思茅报》的新闻提到个别地方的茶农把茶树砍掉当柴烧,就连闻名遐迩的茶树王也因无人管护而荒芜,一度成为野生动物的栖身之所。
南糯山茶产业曾徘徊不前,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南糯山与我的家乡苏湖村共同隶属于格朗和哈尼族乡,两村山水相连,茶地相依,南糯山有我的同学、学生和亲属。在20世纪90年代,我经常去南糯山探亲访友,南糯山民众生活的贫困程度让我心酸。很多人家长时间吃不到肉,新鲜蔬菜也无法保证,不少人家靠酸腌菜汤和干辣椒蘸盐巴下饭。
那时,去南糯山十有八九靠走路,因为当时从景勐老路到南糯山村公所只有一条砂土便道,弯多路窄。关键是村寨里也没通班车,只有极少数人家拥有手扶拖拉机。
前些年,我采访过曾两度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哈尼族作家朗确,他老家就在南糯山姑娘寨。朗确小学毕业后,考取了勐海一中初中部,因为家中无力支付每月5块钱的生活费,读了两个多月后他就被迫辍学了。他忍痛割爱,回家当了放牛郎。朗确老师告诉我,他工作前很少出南糯山村,有一次去勐海县城,是为了寻找梦寐以求的诗集《傣家人之歌》。那次,他是坐他叔叔的牛车去的。书,没有找到,却弄丢了家里唯一的伞,他也因此挨了家里人的骂。
盛世兴茶,20世纪80年代中期,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抽派黄梅、查四和朗门3位茶业技术员,在南糯山驻村指导古茶园恢复管理以及密植速成高产新茶园发展工作。进入21世纪后,南糯山按照一村一业政策,优先发展茶业。如今,南糯山围绕茶产业,做好做足茶旅文章,开发出“茶+观光旅游”“茶+休闲旅游”“茶+研学旅游”“茶+旅居”等多种业态,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道路,实现了茶区村寨变景区、茶园变景点、农房变客房、茶山变金山的目标。今年3月9日,我跟随县文联“走进五茶山”采风队到南糯山釆风,先后走访了木可岚风南山酒店、南糯山一厂遗址、茶王树茶区以及南山隐茶园裡民宿。虽是走马观花,但所到之处,所见所闻,都充分证明南糯山茶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南糯山村隶属于格朗和哈尼族乡,是一个拥有30多个村寨、4000多人口的行政村,有1.6万亩保存完好的古茶园,还有数以万计的新茶园。更让人自豪的是,茶业的兴盛孕育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南糯山民众的思想意识、商品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向阳寨、姑娘寨、丫口老寨、多衣寨,村民自己或与外地老板、客户携手创建的酒店、餐饮店、农家乐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每一家酒店、餐饮店和农家乐,都有专柜摆卖茶叶、民族饰品和其他山货。在南糯山一厂遗址,一位大嫂就在自家屋里摆卖自己的产品,我妻子爱不释手的耳环就是这位大嫂加工制作的。在丫口老寨,有村民告诉我,从村口到半坡寨“茶王树”所在地距离不足两公里,沿途有很多茶主建盖的类似“亚冲”(传统民居)的房屋,里边设有茶室、卧室、厨房,这既是农户农忙劳作时休息、吃饭、住宿之所,也是平常用于洽谈生意招待宾客的地方,同时还是向茶商、茶客、旅人展示推销茶叶、土特产和山货的摊位和窗口。
从茶王树景区返回南糯山村委会驻地向阳寨途中,我们在路边一块刻有“全球普洱茶第一村”的石碑前停车,在这里拍照、观景。这里是我的初中学生,同时也是亲属小黄的家。她先前在勐阿教书,后调往南糯山小学任教,其间与当地一位青年相识相爱成婚。最初听到她与农村青年结婚消息时,我曾一度以为是环境所迫,心中暗暗为她不平。后来我和朋友相约先后多次探访过小黄家,我发现小黄的爱人相貌英俊,眼界开阔,足智多谋,能力出众,是当地最先发家致富的青年才俊。如今她家在原南糯山村委会旧址,即姑娘寨村头路边置了地建了房,光是建筑物就有四五幢,其中茶室就有三个,另有一栋三层楼房,设客房、接待室、活动室、书画室。还在正房对面路边,建了大型阳台和观景台,供南来北往的游客无偿使用。
街市或集贸市场是一个地方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当地民众生活的一个缩影。在我印象中,以前的南糯山只有在向阳寨、巴拉寨等少数村寨和勐海至景洪二级公路边有零星的货摊。货摊通常是季节性和临时性的,摆摊者寥寥无几,货物品种单一,数量有限。雨季无非是各类菌和笋,或是花生、洋芋、山药等农产品。现如今,南糯山向阳寨街子达到了一定规模,而据我了解这里的街市天天有交易,不像大多数乡村集市固定于每周的某一天开市。南糯山街市货物种类多,商品丰富,总体上以茶叶贸易为主。街道里随处可见茶品,散茶、饼茶、竹筒茶,还有刚刚下树等待老板收购的鲜叶。南糯山其他村寨也有街市活动,很多街市就设在茶林附近。一些小型街子或小型货摊,直接处于茶园里。这也从一个侧面预示着南糯山茶产业的兴旺。茶业的兴盛,使南糯山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