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 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山海相携 沪滇共进

本报记者 王淑娟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从帮扶协助到渔鱼兼授,从建设发展到提质增效,从强基固本到创新突破……自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对口帮扶云南以来,29载风雨兼程,一场场交流务实有效,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笔笔资金撬动发展,一次次合作情真意实。

如今,“沪滇协作之花”已结出硕果。2021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上海市16个区、445个村(社区)、1283家企业、120个社会组织结对帮扶云南15个州(市)88个县(市、区)2416个村;197所学校、119所医院与云南185所学校、138所医院结对;累计向云南投入帮扶资金212.14亿元,实施项目6902个,选派干部人才4336名;与云南共建产业园区91个,帮助64.24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招引落地投产企业1284家,实际到位资金达517.28亿元;帮助打造16个产业集群,建立直供直采基地117个,销售农产品351.11亿元。

突出重点 靶向施策

上海对口帮扶云南以来,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把帮扶云南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来抓。云南始终坚持把沪滇协作摆在重要位置,扎实推进沪滇协作工作走深走实,全力推动沪滇协作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沪滇协作进入新阶段以来,两地高位推进各项工作。2024年4月和5月,上海、云南分别完成高层互访,形成9方面24条议定事项落实清单、责任清单,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题共答。年度协议任务及议定事项落实、重点工作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等工作一一落实,年度各项指标任务创历史最好成绩。

在两地高层的积极推进下,沪滇协作把落实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助农增收、劳务协作提升“四项行动”作为协作任务的重中之重,研究出台实施意见,成立工作专班,持续深化“四个+”协作模式,携手推进“四项行动”落地见效。

云南“1+10+3”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得天独厚,上海科技、人才、市场、资金、管理等优势明显。沪滇两地合力攻坚,围绕种业创新、设施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农旅融合、数字农业6项重点工作,全面落实“六个一”“三个全覆盖”“三个组织起来”等推进机制,引入经营主体243家,投入财政帮扶资金26.78亿元,实施产业项目335个,持续推进帮扶产业发展。全面深化双方农业科技合作,建设专家工作站20个、农科服务团129个,从成果转化、农技推广、标准化建设、品质提升等方面为“云品”赋能,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全链条发展壮大。

擦亮“云字号”招牌,做好“土特产”文章。沪滇协作中,上海的市场优势、平台优势、技术优势与云南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紧密结合,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在改造产业链、打通流通链、提升价值链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如今,保山咖啡、昭通苹果、孟连牛油果、楚雄彝绣等产业已成为东西部协作的示范典型。保山市咖啡种植面积达13.6万亩,培育企业48家、合作社187个,产值达75.95亿元,带动1.56万户咖农增收。昭通市投入帮扶资金1.6亿元,培育昭通苹果85万亩,年产量达130万吨,综合产值150亿元,13.8万户农户受益。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牛油果种植面积达12.07万亩,鲜果产量1.95万吨,产值6.8亿元,受益农户5.66万人。

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沪滇协作突出重点,将云南的优势发挥出来,靶向施策,成效显著。

产业发展,要让农民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云南坚持“三个一律”,落实“四个一批”,探索“四权分置”,推广孟连牛油果“334”、蒙自蓝莓“622”等10种利益联结模式,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沪滇产业协作红利。加大致富带头人、乡村工匠和劳务品牌培育力度,累计培育致富带头人3.07万人,认定乡村工匠4199人,培育打造特色劳务品牌234个。多措并举推进盘活帮扶资产“招小商”,形成一批“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带动1.2万人就近就业。

优势互补 双向赋能

承接产业转移,不是“有什么接什么”。近年来,沪滇两地真正做到了产业转移精准有序,区域经济版图正深刻重塑。

承接产业转移,云南立足基础优势,聚焦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需求,按图索骥,精准对接。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作用,用好沪滇协作机遇,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高端人才扎根云南。

为确保承接项目接得稳、留得住、发展好,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云南筑好产业集群“磁力场”。紧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国家支持政策富集等优势,持续做大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共建产业园区,深化“1+16+N”沪滇共建园区体系,以“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为牵引,由上海16个区与云南16个州市,通过制定产业规划、组建轻资产管理公司、派驻管理运营团队等方式,建设“16+16”沪滇产业示范园。按照“专而精”“小而美”“特而优”的方式,巩固提升一批产业集聚型园区。

目前,沪滇共建产业园区91个,其中河口、磨憨、瑞丽3个沿边产业园区新增经营主体8572户,增长54.63%;新增园区用工19871人,增长17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5.51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1448.98亿元。在促进跨境人流、物流、资金流发展的同时,为国家探索自贸试验区对外合作创新模式积累了经验。

沪滇协作的有效推进,让产业转移从被动到主动,从平移到跃升,经营主体快速壮大。

依托上海国企、民企、外企和云南资源、园区、口岸“三大经济”,云南实施“沪企入滇”“科技入滇”、农业经营主体倍增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一把手”招商、产业对接和“沪滇产业协作云南行”等行动,推动445家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装备、新电商等重点行业企业链式引进、园区集聚,实际到位投资207.49亿元,形成了安宁新能源、砚山绿色铝业、姚安花卉等16个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为打好消费帮扶“增收牌”,沪滇协作中积极发挥上海大市场、大流通、大平台优势,实施“云品入沪”“云品出滇”工程和“百县百品”行动,促进云南特色产品走入上海大市场。加强精准产销对接,引导鼓励上海企业在云南建设供应基地117个。

为稳好劳务就业“基本盘”,两地建立常态化工作对接机制,共同开展“百日攻坚”行动,提供精准化培训和组织化输送,夯实沪滇劳务协作就业基本盘。通过精准化培训、加强产教融合、品牌化建设等措施,以就业之稳筑牢增收之基。

双向奔赴,同启新程。沪滇两地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坚持“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同向发力、同题共答,不断完善协作机制,拓展协作领域,促进沪滇协作向更高质量、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

  • 渝昆高铁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

  • 报头

  • 山海相携 沪滇共进

  • 省政府发布2024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决定

  • 云南“世界遗产游计划”入选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行动计划清单

  • 迪庆州建设好家风助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 宾川县:深挖产业潜力 铸牢就业基石

  • 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新的示范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