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王静红 张玲
在宾川县康氏灰陶建材有限公司厂区,机器轰鸣,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作为大理地区规模较大的古建砖瓦生产企业,公司拥有3条流水线,日产砖瓦近60万块(片)。“公司每天的固定用工约两百多人,全年工资支出接近2000万元。目前,新厂区正加紧建设,建成后用工需求将更大。”公司总经理李继鑫介绍。
宾川县康氏灰陶建材有限公司只是当地企业提供众多就业岗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宾川县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多元化就业路径,今年以来,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举措,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在家门口务工的机会。
深挖特色产业潜力。作为水果产业大县,宾川县以葡萄、柑橘、石榴等劳动密集型水果产业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条,在水果种植、采摘、分拣、包装、加工等环节,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现在是用工高峰期,公司每天有60多人在打包葡萄。”宾川“二逗先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苏武说。
大力扶持市场主体。宾川县通过积极推广“党建+全产业链”联农带农促增收模式,培育农业企业1294户、农民合作社750个,这些市场主体不仅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还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同时,积极打造“果业新农人”劳务品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4万余人、“果业新农人”7万余人,带动就业20万人。“我在‘二逗先生’上班,工资从一开始的每天100元涨到了现在的近200元,工作环境也很不错。”工人杨凡说。
在促进就业过程中,宾川县注重创新就业模式,探索出家庭式、承包式、候鸟式、直播式4种务工方式。其中,“直播式”电商就业成为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的新引擎。“热宝果蔬”“果农爸爸”“二逗先生”等电商,带动2万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电商行业的发展,催生了主播、选品师、运营等一系列新岗位,带动了就业。
宾川县积极开展劳务协作,加强与东西部地区的劳务对接,适时摸清和掌握省外企业用工需求,开发就业岗位。同时,进一步提升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目前,宾川县培育的‘果业新农人’劳务品牌,不但带动当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还吸引了周边2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到宾川务工。”宾川县人社局副局长赵明鲜介绍,下一步主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以及脱贫人口的就业帮扶工作,特别是做好宾川县就业幸福驿站建设工作,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