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主体是经济运行的细胞,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源泉。滇中新区坚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新区企业识变应变求变,全力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空间,展现出“云南智造”的硬核竞争力。近日,记者实地走访滇中新区的3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探寻其向新提质的密码。
丁旺科技:定制技术迸发活力
“当时郦岛嘉园小区内的新能源车充电桩需上百万元实施电力增容,800户居民的变压器容量告急,我慌得坐立难安。”说起当初的困境,昆明新赛联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经理卢永红记忆犹新,“现在,小区里的12个智能充电桩昼夜运转,百余辆车有序充电,居民用电却丝毫未受影响。”如同“红绿灯”一般的电路设施,让卢永红竖起了大拇指。
“我们为该小区‘定制’了智能充电能源路由器。当居民用电负荷达85%,充电功率自动从7千瓦降至3千瓦;若负荷持续攀升,新接入车辆就会进入智能排队序列。”云南丁旺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黄炎在实验台前演示着动态调节系统。核心设备能源路由器实时监测小区用电负荷,通过1台主机协调30千瓦直流快充桩与7千瓦交流慢充桩,形成弹性充电网络。“当用户刷卡离开,系统自动分配充电时段,闲置功率利用率提升40%。”
“智能充电能源路由器技术已入选2025年工信部首批先进适用技术名录。国家级认证大幅提升了市场信任度,让客户对我们的产品更加认可。”丁旺科技副总经理马云山指着车间里即将发往北欧的充电桩说,“为适应北欧冬季零下20℃的环境,这批充电桩内置了电阻加热器,所有设计文档均通过欧洲备案。”公司还把相关需求传达到上游企业,在产品中使用耐寒线缆与高质量芯片,带动了产业链上其他企业提质增效。
为工程师提供人才公寓,协调高校共建实训基地,介绍最新税收政策……在滇中新区的大力支持下,云南丁旺科技有限公司用智能算法撬动6000万元年产值,积极参与新能源产业的迭代更新。
斯铂林新材料:自主科技打破垄断
在滇中新区中关村电子城(昆明)科技产业园云南斯铂林新材料有限公司检测室,激光粒度分析仪屏幕闪烁。“4.001微米,合格!”紧盯着分析仪的质检工程师李卫宁长舒了一口气——这罐银粉即将成为导电银浆的核心原料,其细度距国际顶尖的0.8微米仅一步之遥。
导电银浆被称为电子工业“血液”,其生产技术长期被美国、日本、德国企业垄断。“2021年公司创办时,进口银浆的价格高达每公斤8000元,现在我们生产的同等产品定价每公斤3000元。”公司创始人李祥介绍,这些刚下线的银色浆料,将要“流进”笔记本电脑电路板、太阳能电池栅线、汽车触控键,重塑电子科技产业链的成本结构。
为拓宽市场空间,斯铂林还练就了不少“独门绝技”:国产透明导电浆料让洗衣机触控键成本直降30%;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PTC发热碳浆能在零下20℃实现电池5分钟快速升温。“新材料每进步1微米,终端产品就轻1克、薄1毫米。”该公司技术总监杨历国深耕浆料领域20多年,深知上游技术的突破决定着电子供应链的韧性。
据测算,我国电子浆料市场进口替代空间达80亿元,2025年,斯铂林公司产值有望超过1亿元。“新材料市场大有可为。面对消费者对电子产品越来越轻薄、功能越来越强大的需求,我们只有不断提升技术含量、降低成本,从源头上给出全新方案,才能提升下游产品的竞争力和‘云南智造’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李祥说。
挂在云南斯铂林新材料有限公司走廊里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证书背后,是滇中新区对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力。滇中新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致力于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通过技术研发实现产品迭代升级,争取到更大的市场份额,尝到订单增加的甜头。
海底鹰深海:潜心研发拓展市场
在电磁波与雷达信号沉寂的深海,海底鹰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声呐”成为穿透黑暗、实现精准感知的关键力量——高分辨率三维图像声呐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桥墩检测、深海救助、残骸打捞及三峡库区演训等重大事项,提供了清晰的水下视野;万米级高精度超短基线系统实测定位精度高达1.4‰,广泛应用于船舶动力定位、海洋能源开发等领域;潜水员可穿戴水下语音通信定位一体机,实现水中3000米范围内语音通信、实时定位,显著提升水下协同指挥效率。
海底鹰深海用23年潜心钻研与自主创新,在深海构建精准可靠的“云南坐标”。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公司已成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行列。公司一系列自主研发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更使我国成为全球少数具备米级高精度超短基线设备研发与生产能力的国家之一。
强化研发设计,持续打磨与优化产品性能,海底鹰不断提升行业地位,已实现超过300个行业应用案例和2000余次湖海实地测试,目前,该公司生产的声呐设备已广泛应用在海洋能源开发、海上风电、水利工程等领域。
以技术稀缺性应对市场不确定性,这是滇中新区科创型企业所遵循的共同逻辑。滇中新区通过构建“技术攻关联合体”、打造细分领域产业链闭环、搭建科技融合平台,让企业专注技术长板,在政策和企业的“双向奔赴”中,培育出强大的市场生命力。
本报记者 李树芬 马逢萃 陈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