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顺
当前,抗战微短剧以其轻量化、碎片化的传播特性,正成为大众表达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但部分作品呈现的“神剧化”倾向,用视觉奇观和荒诞叙事消解了全民抗战的历史深度,让这本应承载厚重历史的艺术形式陷入娱乐化的泥淖。
历史题材创作的本质是集体记忆的建构。微短剧虽然时长短、节奏快,但绝不能因此降低历史真实性的标准。那些让抗日战士施展武侠绝技的桥段,用美颜滤镜修饰的历史照片,本质上是对历史认知的失真处理,过度的艺术加工终将模糊历史的真实轮廓。我们不应忘记,在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将士是用简陋的步枪对抗机械化部队;在百团大战中,游击队员是以血肉之躯破坏日寇交通线。这些历史细节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远胜于任何虚构的“手撕鬼子”等视觉奇观。
抗战微短剧的流行说明,年轻一代并非抗拒主旋律,而是渴望更有时代感的表达方式。但形式创新不能以牺牲历史真实为代价,艺术想象必须建立在严谨的史实基础上。近日,广电总局发布的《抗战题材微短剧管理提示》提出“三个避免”和“两个摒弃”,为这一新兴文艺形式的创作导向划定了清晰边界,这既是对行业乱象的及时纠偏,更是对历史记忆的郑重守护。
我们用微短剧这种形式讲述抗战故事时应当明白:当创作者怀着敬畏之心还原历史现场时,那些真实存在过的勇气、牺牲与信念,自会穿越时空打动今天的观众;只有给天马行空的创作套上历史真实的缰绳,才能让80多年前的烽火,持续照亮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