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大观微议

抗战剧要尊重史实

王志顺

当前,抗战微短剧以其轻量化、碎片化的传播特性,正成为大众表达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但部分作品呈现的“神剧化”倾向,用视觉奇观和荒诞叙事消解了全民抗战的历史深度,让这本应承载厚重历史的艺术形式陷入娱乐化的泥淖。

历史题材创作的本质是集体记忆的建构。微短剧虽然时长短、节奏快,但绝不能因此降低历史真实性的标准。那些让抗日战士施展武侠绝技的桥段,用美颜滤镜修饰的历史照片,本质上是对历史认知的失真处理,过度的艺术加工终将模糊历史的真实轮廓。我们不应忘记,在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将士是用简陋的步枪对抗机械化部队;在百团大战中,游击队员是以血肉之躯破坏日寇交通线。这些历史细节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远胜于任何虚构的“手撕鬼子”等视觉奇观。

抗战微短剧的流行说明,年轻一代并非抗拒主旋律,而是渴望更有时代感的表达方式。但形式创新不能以牺牲历史真实为代价,艺术想象必须建立在严谨的史实基础上。近日,广电总局发布的《抗战题材微短剧管理提示》提出“三个避免”和“两个摒弃”,为这一新兴文艺形式的创作导向划定了清晰边界,这既是对行业乱象的及时纠偏,更是对历史记忆的郑重守护。

我们用微短剧这种形式讲述抗战故事时应当明白:当创作者怀着敬畏之心还原历史现场时,那些真实存在过的勇气、牺牲与信念,自会穿越时空打动今天的观众;只有给天马行空的创作套上历史真实的缰绳,才能让80多年前的烽火,持续照亮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 报脚

  • 报头

  • “云审查”让审计效率大提升

  • 对“微浪费”须较真

  • 热线服务不能“降温”

  • 抗战剧要尊重史实

  • 菜市场向何处焕新

  • 来云南体验清凉避暑旅居

  • 微看点

  • 当青春活力遇上传统技艺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