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的芒果采收季,在因远镇浦贵村委会仓房小组的山地上,伴随着螺旋桨的嗡嗡声,无人机在芒果林间灵活穿梭,满载新鲜芒果的果筐从坡地间缓缓升空,向着山脚的运输车辆平稳飞去,成为一道独特的空中风景线。
这条由农业无人机架起的“空中走廊”,成为田地间最亮眼的“科技明星”。它不仅让农产品运输更高效、更精准,更成为破解山地运输瓶颈、驱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以往需要近10人肩挑背扛的芒果转运,如今用无人机,2分钟左右就能完成单次运输。”种植户杨双福介绍。杨双福作为浦贵村一带首位持证上岗的无人机“飞手”,成为了周边种植大户的香饽饽。“从今年5月自购无人机至今,周边种植大户采收山地水果总会找我帮忙,单是代工费,一天的收入最少有1500元。”杨双福笑着说,他盼着未来能用无人机把芒果、橘子、甘蔗等更多农特产品从深山运出来。
浦贵村委会仓房小组的芒果以错峰上市、品质优良闻名。然而,由于果园多位于山区,地势陡峭,道路崎岖,运输曾是果农们的难题。“过去全靠人力或牲畜把芒果从果园背出来,不仅慢,果子还容易磕碰,卖相受影响,价格也上不去。”种植户李学英道出了往年的窘境。
“今年第一次来仓房收芒果,每天能收6吨多,主要销往昆明。”水果收购商许国庆对无人机运输赞不绝口:“无人机运果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还大大减少了磕碰,果子卖相好,价格也更有优势。”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从单打独斗到政策护航,低空经济正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县人社局对接,持续推荐农户参加无人机业务培训,拓展‘无人机+’服务场景,为农户提供更精准的运输支持,让更多人尝到科技种地的甜头。”因远镇宣传委员、浦贵村党总支书记普红燕说。
本报记者 杨茜
通讯员 罗秀 刘政佳 文/图